平凡的岗位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圆满完成集中隔离收治点的保洁工作的陈丹峰,结束了10天观察期,终于见到了阔别近两个月的家人。过去一个多月,他在松江区的申港路集中隔离收治点连续31天完成每天6小时保洁任务,创下该隔离点的最长连续保洁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5月22日,该集中隔离收治点已圆满完成使命、正式休舱,而整个院区从未发生一例院感。
陈丹峰今年37岁,是上海新森林绿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自从4月1日松江进入全域静态管理开始,他和爱人商量后,主动“请战”,在单位值守。4月9日,在值守期间,陈丹峰接到支援集中隔离收治点的保洁任务。“我可以的,家里没问题。”陈丹峰很快同意。但实际上,这一次他对家人选择了“先斩后奏”。回顾这个插曲,他笑着说:“主要是怕家里人担心,而且已经离家在外,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
申港路集中隔离收治点在最高峰时,收治了约2000位新冠病毒感染者。每天,他们都会产生各类垃圾,需要陈丹峰和其他保洁同事来处理。陈丹峰坦言,第一次走进集中隔离收治点,心里有些害怕:“没有院感防控专业知识基础,刚开始碰到一些患者,我们也不敢靠太近。”然而,在专业医护人员系统地培训强化下,陈丹峰很快就熟练掌握了院感防控技能:“主要是防护设备要穿戴整齐,脱换时也要认真细心。”有了技能傍身,陈丹峰在工作中就敢于放开手脚。
每天傍晚6时至深夜12时,这是陈丹峰的固定工作时段。处理晚餐产生的餐余垃圾,更换已出院床位的床品“三件套”,消杀地面墙面等……这一阵忙下来,身着防护服的陈丹峰早已汗流浃背,口罩也在脸上留下深深的勒痕。匆匆赶回住处,躺到床上已是凌晨。但陈丹峰并不急于入睡。他说,入睡前,自己会情不自禁地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复盘”,特别是回顾消杀是否有遗漏,会不会给医护人员增加不必要的感染风险。只有消除各种担心后,才会休息。
由于防护服不透风,加上陈丹峰的体质容易出汗,他的左右眼睑先后发生了红肿。“脸部出汗多时会有些疼,同时影响视线,其他倒还好。”对于身体的不适,陈丹峰并不太放在心上,更是从未叫苦喊累。随着工作愈发熟练,他参与了更多工作——有其他区域的同事因为临时抽调离岗,人手不足,他就顶上去;护士来不及给患者发放物资,他就帮忙送上脸盆、牙膏、牙刷等生活必需品……刚开始,看到患者有些许害怕的陈丹峰,到后来常常主动接近新入住的患者,为他们加油鼓劲。
申港路集中隔离收治点由重庆援沪医疗队整建制管理,医疗队队员共347名,分6班24小时连轴转。谈起陈丹峰,重庆市援沪医疗队第二医疗分队护理组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主任甘秀妮给予了高度肯定:“集中隔离收治点是抗疫的最前线,保洁人员和医护人员面临同样的风险,但是陈丹峰在工作中总是一马当先。”而过去一个多月,重庆援沪医疗队和申港路集中隔离收治点指挥部也多次给予陈丹峰通报表扬,其中一条写道:“面对集中隔离收治点极其艰苦的工作条件,在完成本区域本职工作的同时,陈丹峰得知其他区域有保洁工作时,总是冲锋在前、无私奉献,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清洁有序的医疗环境。”
正是在包括陈丹峰在内的全体医护人员、保洁人员等的共同努力下,申港路集中隔离收治点累计收治超过4000名感染者,全体医护人员、保洁人员等无一感染。
作者:韩海峰 张懿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