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现在已经将制氧机给您送上来了,消杀好之后,您再拿到房间里。”站在高龄肢体残障人士杜老伯小区门口,静安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任毛文静拨通他的电话,告知他急需的制氧机已送到。
疫情防控期间,静安区检察院通过加强与区民政局、区残联等沟通配合,开展专项调查和助残服务,主动跨前一步,积极探索特殊时期协同履职、精准助残。
杜老伯年近80岁,妻子也年逾古稀,两人没有子女,均有肢体残障。夫妻俩因体质虚弱,需要长期吸氧。疫情前,他们一直用氧气瓶解决供氧问题,氧气瓶需要两三天更换一次,区残联联系的志愿者定期上门帮忙更换氧气瓶,但频繁更换会增加感染风险。杜老伯便在网上下单购买了一台制氧机,但因疫情原因,迟迟未收到货物。
5月13日一早,公益检察官在与区残联相关负责人排摸辖区内残疾人权益保障情况时,得知杜老伯的需求,便立马展开“撒网”式咨询。很快,他们与位于杨浦区一制氧机生产厂家取得联系。说明情况后,对方当即表示愿意捐赠一台医用制氧机给老人,但需要上门自提。当天下午4点多,公益检察官驱车前往位于杨浦的仓库,接过崭新的制氧机,又直奔杜老伯家。
从得知诉求到把制氧机送至老人手上,静安区检察院当天协调帮助杜老伯两口子解决全天用氧的急难愁盼问题。
“疫情下,得知辖区内有残疾人遇到配送药品、医疗器械等难题无法解决时,检察机关理应挺身而出,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与他们一起共克时艰、共渡难关。”公益检察官表示,希望通过这次专项行动,为弱势群体做一些实事,贡献检察机关的一份力量。
近年来,检察机关持续深化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公益保护范围从无障碍设施向信息无障碍、服务无障碍不断拓展。在此过程中,静安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动会同区残联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通过“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制定专项排摸计划,聚焦与残疾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等领域,查漏补缺,保障残疾人权益;同时,督促、协同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履职,加大对侵犯残疾人权益行为的排查和整治力度,以监督促治理,以办案促保护。
接下来,静安区检察院将进一步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将“检察为民办实事”活动融入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努力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单颖文 苏双丽 钟佳桐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