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五指并拢模仿船的外形向前推动,随后右手伸掌沿着左臂上下移动,用力且幅度更大。手语中这一动作传递着这样的信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4月18日至今,来自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的手语教师刘一民,作为手语翻译,共参与了26场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向听障人士传递信息的同时更传递信心。
早在4月中旬,刘一民接到市残联商请支援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的电话。话不多说,他当即收拾好行李,投入“战斗”。有着近20年手语翻译经验的他,起初心里有些忐忑:“发布会毕竟是现场直播,没有台本、没有剪辑,怎样保证准确无误?”
于是,刘一民将此前百场发布会的视频找出,一遍遍观看其他手语老师的翻译动作。他跟着视频做上数十遍,直至自己有了完整的肌肉记忆。他也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每场发布会的心得,总结出此前手语翻译的现场节奏,用以借鉴。
对于听障人士来说,如果没有实时手语翻译,他们很难第一时间知道相关的防疫政策,只能等稍晚的文字稿出来再了解。“既然是直播翻译,就要翻译得准确,还得美观,肢体语言容错率非常低”。
每场发布会开始前2小时,刘一民就早早等在发布厅。他会打开前一天发布会视频,跟着镜头里的自己重新比划起来,让身体各部位“醒过来”,让精神、呼吸与手关节都达到“临战状态”。他也会根据前一天的不足,在心里提醒着自己。
发布会上,发言者时常会蹦出一两句“金句”,刘一民立刻做出反应,每次翻译都是一次考验。某次发布会上讲到了“清热解毒”,他选择通过拆解的方式进行翻译。左手伸掌,用右手抚摸左手掌心再生出拇指;随后用手摸一下额头,做出擦汗的动作;再将双手食指中指交叉置于胸前,向前移动同时双手分开……“清”“热”“解毒”就这样被一一分解完成。
手语动作也得反映说话者的情绪。尤其在疫情期间,发布会上的话语往往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刘一民会根据这些内容,随即调整动作幅度。当发言者提到青年人在抗疫期间的作用时,他的动作更加“慷慨激昂”;当提到“老年人尽早完成疫苗注射”时,他的动作幅度则更为缓和。
每次直播下来,刘一民背后全部汗湿。这段时间,他还会经常和有经验的老师交流,及时更新“词汇库”,以保证下一次翻译做到完美。
作者:占悦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