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午都忙着组织安排社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到了下午1点王轶德才脱下“大白”缓口气。也就这一小会儿,她才得空解开护膝,刚愈合的膝关节皮肤已满是红疹,“骨折术后医生叮嘱‘少站立、少走路’,但哪里能做到”。作为社区防疫志愿服务负责人,还有协调分发物资、楼道消杀等一堆事儿等着她处置。
王轶德,就职于中共一大纪念馆安全保障部。偏男性化的名字背后,却是一位80后“小只”女生。她所居住的浦东新区塘桥街道文兰小区,共1000多户2000多人。此前因受疫情影响,居委会干部全员隔离。于是,志愿者骨干和下沉小区的干部商定,建立核心志愿服务工作组,以自治来做好各项防控工作。有着18年党龄、身为小区在职党员理事会理事长的王轶德,就此成了社区的临时“大管家”。
每晚“复盘”,多听意见
起初,因为居委会“整建制”被隔离,只有物业提供基础服务,大家一度心里很慌,如何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成了摆在眼前的最大难题。
王轶德与志愿者们第一时间组织建立起七八个工作微信群“托底”,每个群统筹人员力量、各司其职及时传达工作要求,架起工作组和志愿服务队沟通桥梁。也在群里集思广益,为自治提供了平台。
结合“双报到”,社区党员志愿者数量很快增加至100多人,其中85后占比67%。但如何将人员凝聚成力量?一个临时党支部建立起来。
王轶德一方面身先士卒,另一方面也及时汲取了年轻人的力量。每晚“复盘”、头脑风暴中,她总会多留出10分钟时间让年轻党员多发表意见建议。譬如,90后志愿者提议,社区内的暖心事不胜枚举,能不能用Vlog等形式记录下来,在社区微信群中传播,帮助居民更好理解志愿者工作;每日发布疫情公告的“金点子”也落了地,消除疑虑,缓解居民紧张情绪。
将场馆参观路线设计经验,参考进核酸检测线路
小区第一次做核酸筛查时,76个门洞2000多名居民硬生生从白天做到黑夜,花了整整12小时才完成采样。居民牢骚不断,志愿者忙不迭。
组织社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如何布局采样点位、采样路线,才能不走回头路、不与他楼邻居打照面,而且还能提高效率?王轶德开始考虑起这个问题。
她原本就负责场馆参观动线的设计,觉得在这方面可以触类旁通。“去年中共一大纪念馆开放,我参与过观众参观、疏散路线的规划,包括应急预案制定,明白如何应对更复杂的情况。我想,可以把本职工作中的经验运用到志愿服务里。”于是,她带领志愿者们在采样前一晚“挑灯夜战”,自制居民核酸采样线路图:先设定临时核酸采样点位置,设在社区主干道交接处,避免回头路。再以这几个坐标为中心,根据小区地形划分出入口、等候扫码区、以及出口。
同时,又根据不同楼栋情况分区制定检测顺序:精准划分检测的批次、时间、顺序,组织居民分批前往采样点,形成完整闭环。
图为此前的路线图,还在动态调整中
眼下,根据封控、管控、防范“三区”划分情况的动态调整,路线图也在实时更新。并通过实战经验,细化到每一点位配备多少位志愿者最合适。如今,社区全员核酸检测,通常用时不到3小时就能顺利完成。
作者:王宛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