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脑,看着表格中标注的“未完成”,何屹有些愣神。专用注射针头、特制呼吸面罩、肿瘤靶向药……一个个专业名词、医学术语,对他这个“门外汉”而言曾经无比陌生,如今却日日打交道。
两周多前,他与胡盛昊、桑椹等市民政局下属单位青年志愿者,一同驰援闵行区莘庄镇,组建起配药数据组。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支记号笔,就是他们的工作武器。摆在他们眼前的配药清单,难度系数可谓“顶配”。有些需跨区配,有些要到特定医院特定诊室才有。即便是在寻常日子,想配齐这些药也难免多跑一两趟医院。
面对这些“特需中的特需”,作为配药“中枢大脑”的数据组,经计算不断优化流程、匹配路线,让配药路跑得快些,再快一些。支援社区至今,配药组已累计服务莘庄镇辖区内50个居委会,大约400余名居民。
分类处理,心中自有“药品数据库”
支援社区后,三位青年志愿者临时转岗,成了“技术大拿”。与数字打交道,这难不倒他们。由于本职工作涉及财务,因此对表格制作、数据统计颇为得心应手。
图为胡盛昊在汇总数据
然而,面对犹如“天书”般拗口的药品名称,他们却犯了难。有高血压患者在需求单上填写了药品名称,但党员志愿者胡盛昊在数据库中一搜索却发现“查无此药”。原来,患者们熟知的是俗称,并非学名。更难的是,他们还需负责甄别,将那些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地解决的配药需求筛选出来。在胡盛昊看来,由镇政府跨辖区组建起的配药组更像是“特攻队”,专门攻克那些社区干部们靠自身无法解决的配药需求。正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时间久了、经验足了,志愿者们积攒出了一个“药品数据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的常用药,一一储存在他们脑海中。一旦在配药表格中捕捉到相关需求,他们扫一眼便知,并迅速将其转单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跟进解决。“在配药组的运转中,我们就像是‘辅助手’,” 何屹说,他们的任务是帮助规划好最佳“医院组合”,让志愿者们少跑路、多配药。
“万能替补”,每个环节“抠细节”
虽分属数据组,但更多时候,青年志愿者们也要化身“万能替补”,做些分工以外的事。
拎着一只形似行李箱的冷链储存盒,桑椹累得气喘吁吁。这是配药组专门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来的转运神器,专门用来存放胰岛素等需冷链储放的物品。
图为桑椹在整理病历卡
看着配药组的志愿者们每天大包小包奔进奔出,返回后还要一一分卡、结账。桑椹说,“作为机动部队的他,也要出点力”。在他看来,配药这件事虽看似简单,但其中却潜藏不少技术点。就拿冷链药品运输来说,从医院到配药中转站到居民区,每个点位环环相扣,丝毫马虎不得。
冷链储存盒外,志愿者们总会随身再配备一些冷藏冰袋。冰袋的冷气不断往外冒,与身着“大白”的闷热,交织成“冰火两重天”的体感。但对志愿者们来说,冰袋依旧是“必备品”,“万一遇到储存盒放不下的情况,也能应急”。
好不容易在医院排队取药后,桑椹回到配药组所在的镇政府办公大楼,一鼓作气奔向目的地——办公室的小冰箱。作为“中转站”,这里为冷链药品提前预留了储存空间。在最后“100米”运输时,志愿者们也不敢掉以轻心,总会提前与社区干部电话沟通好交接地点,确保第一时间将冷链药品配送到位。在他们看来,细枝末节上的“抠”,关乎的是居民们拿药时的贴肤感知。
经过一轮轮试错、经验重组,一条越来越高效的配药链逐步成型,效率也大幅提升。数据组的“技术大拿”们还在继续精进着配药模型,让更优路线推进更高效的配药流程。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