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几。或许,这个问题,大多驻扎在一线的抗疫人员都回答不出。因为,他们早已以“白+黑”的模式连续奋战数周。
3月以来,从进驻小区到安扎农村,我第一次站在抗疫一线。说没有过害怕是假的。但诚如一位书记所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我们必须冲得出、顶得上,才能让人民群众有信心。
一位榜样
在宝山区罗泾镇陈行村,有这样一名志愿者。她是一名教师,封控期间仍要给学生上网课。虽然时间很紧张,但她仍然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
有两次,她都是掐准时间,上完课就立马赶过来做志愿者。她认真地帮每一个村民确认登记信息、申请二维码,偶尔也会遇到有些想法的村民。这也容易理解,忧虑加封闭,使得部分人的情绪容易失控。每当此时,她总会摒弃掉这些杂音噪音,耐心安抚他们。
以我的视角来看,她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她对自己要求很高。有时,她还会自责,“不知不觉中劝导的嗓门变大了”。其实,每一位志愿者也是普通人,有情绪有委屈。或许某一刻,他们没有做到微笑服务,但希望大家能原谅,因为他们可能是真的累了。
两个群体
在农村,老年人口较多。疫情防控的当下,“数字鸿沟”成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预约二维码、网上采购生活物资……数字化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却将他们拒之门外。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无法立时填平“数字鸿沟”,但我们可以牵着老人的手走过去,能教则教,不能便代劳。
在组织抗原自测、分发试剂盒时,我还走进了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家中。他们大多数租住在一间小房子里,原本生活倒也安稳,封控后,他们无法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也很难获取物资信息。也因此,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三颗白菜
封控初期,物资紧缺,尤其是蔬菜。村里经过协调,调拨了一批,分发给提前封控的两个村宅。然而,数量有限,无法保证每户都能拿到。如何将稀缺的蔬菜送到急需的人手中就成了一个难题。
第一步是决定每户发几颗。由于蔬菜不易保存,为照顾到更多人,每家只发三颗,人数超过4人则多发两颗。第二步便是如何相对公平地发放。一是结合来电诉求和村宅队长摸排,确定急需家庭;二是告知村民,这批蔬菜是救急不是福利,家中尚有余粮的请主动礼让。三是做好登记,明确物资是分批发放,已领取的下一批无特殊情况不再发放。纪律性与群众自觉性的结合保证了三颗白菜的顺利发放。
这场阻击战我们打得很苦。所幸,我们这支队伍一直很团结,疲惫但乐观,纵使过程艰辛,坚信胜利必然。若干年后,当我回忆时,这定是一段让我难忘的时光。
口述人:储亮
整理:王嘉旖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