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街道山龙居委会,管辖有老山龙、新山龙、书香门第三个小区,146栋楼宇,超过4500名居民。小区多、面积大、居民散,沿着主干道,从辖区一端到另一端需要至少十五分钟。4月1日,因为疫情形势,小区“升级”为封控区,这里却突然多了两个“临时居委会”。
原来,持续的封闭管理对人员安排、物资调配、社区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区多、住户散更是意味着防控难度也随之加大。为此,4月1日,一条条隔离带将三个小区一分为二,老山龙为西区,新山龙与书香门第相连则为东区,正式开启了东区和西区“分而治之”的日子。
为了将封闭管理期间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石化街道采用“1+2+5+N”防控模式,“1”即是由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海英统筹指挥,“2”是由原来一个居委会划分出两个“临时居委会”分别入驻东、西区,“5”是通过下派机关干部、召回在社区封控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确保两个“临时居委会”至少有5名“临时居委干部”,“N”则是从居民、物业、保洁中招募志愿者,负责核酸检测引导、环境消杀、配送物资、医疗咨询、购菜结算等工作。
东区“临时居委会”位于老年活动室,3月31日晚上,2台电脑、2部电话、1台打印机安装完毕,街道下派机关干部、居委干部、小区内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7名“临时居委干部”集结。经过3小时的紧急“改造”,一个“临时居委会”就这样建立。
“原来居委会在老山龙,特别是封控管理后,我们新山龙的居民有什么紧急事都不好照应”,67岁的沈德妹住在新山龙小区,老公心脏不好,装了支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病,她成了“临时居委会”的第一个“顾客”。“我老公‘药罐子’,不能停药”,沈德妹展示起了桌面上一大叠药品,“这些都是社区帮忙配的,昨晚订,今天送到”。
无论是配药、买菜等生活需求,还是做血透、紧急就医等突发情况,对居民而言,响应更快,服务更精准,心也就安定下来了。“最明显的改变就是核酸检测用时大大减少,东、西区居民不会交叉”对朱海英和居委干部而言,两个“临时居委会”,既缩小封控范围、减少来回时间,实施更为周密、管用、有效的防控,更能进一步维持、服务好居民的正常生活。
面对4500多名居民的生活、买菜、就医各类需求,两个“临时居委会”的13名“临时居委干部”显然远远不够。“好在我们成立了8个工作组,31位物业、286位居民志愿者等成了东、西区“临时居委会”的“编外人员”,各个工作组力量得到有力补充。小区志愿者们纷纷前来支援,一支支物资配送队、爱心咨询队、物业管理队、“代理”楼组长队等相继成立”,机关下派驻点指导干部贾唯蕾如是说。
“你订的菜到了,放在门口了。”实施封闭式管理以来,这样的喊话,卢方每天都要在微信群里喊上十几遍。他是“代理”楼组长之一,已经在新山龙小区生活多年,“与其闷在家里,不如给社区贡献一点力量,毕竟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呀!”疫情期间,楼组长肩负起了核酸、抗原检测、配送等更多任务,不少高龄的楼组长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和卢方一样,一夜间,46名“代理”楼组长“上线”服务。
为父母外出抗疫的“留守”儿童送上居委会省下的生活物资;书记多次自费叫“跑腿”,为小区盲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配物资……虽然疫情把三个小区的“一家人”暂时分开,但封控不封爱,在小区业主群里,大家都期盼能早日团圆。
作者:王巧月 裴元欢 薄小波
编辑:杨柳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