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6点,一辆货车停靠在浦东新区花木街道某小区侧门,满载着一箱箱物资。志愿者们则守候在门的这一侧,接下来4小时内,他们将进行忙碌的分发工作。
这是该小区封闭管理的第11天。11天里,由居民们自发组建、居委会指导的“物资保障群”,迭代出了“二群”,还在不断吸纳新成员;有人主动拿出“小蓝甲”,只为让志愿者多层防护;有人暖心提醒,要清减“购物车”,不让志愿者累着;静谧深夜,线上健康心情工作坊里,人们分享担忧、吐露心声,彼此支撑、抚平焦虑。
11天,在疫情防控下诞生的“邻里帮”群组,重塑着大家对社区邻里关系的认知。即便之前彼此互不相识,但“请你一定平平安安”。这是一种“守望相助”,更是一种“情感联结”。
主动清减“购物车”,为志愿者减负
“十几天里,我多了上百个好友,浓浓的人情味在这个特殊时期喷薄而出。”收货、分拣、确认提货清单……忙碌了一整天后,志愿者王栋直至深夜才得空回味这段志愿服务经历,并在键盘上敲下了这行文字。
这是他第一次做志愿者,起因是组团者“宇妈”想建一个“物资保障群”,保障居民“菜篮子”。没有多想,王栋第一时间参加。短短几天,志愿者团队滚动壮大至百人。如今,这支队伍不仅负责社区数百户居民的物资采购,还承担政府爱心物资的发放任务。
图为正在发放居民采购的生活物资
为保护居民健康安全,每次物资转运都要经过复杂有序的消毒流程。卸货前、理货时都要用消毒液消杀,发放时再用酒精消毒。成百上千份物资,件件如此。这背后也意味着志愿者们庞大的工作量——无数次弯腰、无数次捡拾。
“人与人的情感总是互相的,”一次次物资发放中,浓厚的邻里情悄然生长。有一次,志愿者们的防护服库存快见底了。组织者试着在群组里“众筹”,一位热心居民立即回应,“我家有30件防护服,马上来取吧”。
有人慷慨解囊,也有人自律自醒,不为“大白”添麻烦。眼见群组物资需求旺盛,部分群友主动站出来暖心提醒:“我们要尽量提点刚需、自觉减少‘购物车’,为志愿者减负”。
心理健康互助组,抚平焦虑心绪
特殊时期,“足不出户”也为不少人带来焦虑:“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解封”“防疫政策有没有更新”“小区物资订购何时发布”……
这两天,一个社区健康心情工作坊“上线”。原来,志愿者健康心情团队借鉴了国外互助组模式,想让“宅家”居民分享各自内心感受。
“我的初衷是想让有同样遭遇的人们,在这个平台获得情感上的彼此支持。”志愿者郭钟锴说。在这个畅所欲言的工作坊里,居民们听到了邻居们的种种心路历程。有妈妈担心自家物资储备不够,有独居90后焦虑工作影响,有退休老人因不再能到公园漫步而惆怅。
一句句心声吐露出担忧,也及时将自己的负面情绪释放,彼此安慰。讲述完担忧后,人们也分享“足不出户”期间的暖心故事。“每次靠在窗边,看着活力满满的年轻人冲在志愿服务一线,很受鼓舞。”一位老人说,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自己也想加入。
为不确定性而担心,每天关注大量信息,负面念头渐渐滋长……在郭钟锴看来,“这实际上也是此前积累的压力反应,借由同伴间的互相疏导解压,就能及时降低压力反应,建立起积极的正能量情绪。”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