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全市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一仗。这是属于医护人员的“战斗”——为尽早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核酸检测。为此,全国各地医疗队星夜驰援,以快制快,要用最短时间遏制疫情扩散。这也是属于上海退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工作者的的“战斗”——他们以最短的时间集结,投入这场关键战役的各条战线上,成为连接医护人员与广大群众的桥梁。他们始终以岗位为“战位”,用每一次具体行动践行“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昨日的抗疫纪实。
用镜头,记录抗疫路上的点滴感动
4月3日,正在社区驻守抗疫一线的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郑瑜得知,将有153名来自浙江湖州的医护人员驰援奉贤区金海街道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时,他难掩自己内心的激动,主动请缨,奔赴现场拍摄这难忘而珍贵的一刻。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的他,又肩负起“摄影者”的身份,背起拍摄行囊,开始了连续25个小时的视频拍摄和剪辑工作。
他希望通过这样不间断的实时纪实,感谢各地医务人员无私的大爱,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作品鼓舞人心、激昂斗志。
4800余名村民,一个都不能少!
凌晨4点30分,崇明区城桥镇侯南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崇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选调生崔梦莹与同事们正根据应急预案,争分夺秒地将全村4800余名村民的数据录入备案。
侯南村外来人口3345人,占总人口近70%,与其他村居相比风险因素较高,为确保不漏一人,她提前录好核酸检测宣传语,以备在村里大喇叭循环播放。
同时由于村里老龄人口多,很多人不会使用电子设备,她和同事们又提前为老人制作检测二维码,助力检测工作更高效地完成。
批星起,着战袍!保证完成任务
早上5点,已深入漕河泾九弄封控居委七天的退役军人、徐汇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徐楠起床洗漱,5点30分穿好“战衣”,准时到达居委沿街点位准备当天新一轮战“疫”。
6点左右居民陆续下楼,在维持好秩序的同时统计好检测核酸人数、保管好核酸试管、每半小时上传实时数据、点位的消杀等工作,9点30分左右圆满完成任务。
徐楠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要始终秉持着军人本色,用实际行动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退役女兵,无畏抗疫
早上5点,退役女兵、嘉定区菊园新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顾吴逸已在社区核酸检测点位上,做好核酸检测总攻战的准备。核酸检测时,她进入楼道敲门通知居民下楼做核酸,帮助不会使用手机的老人申请核酸码,居民排队时安抚他们的情绪……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顾吴逸与居委会工作人员直面每一次封控管理和核酸检测任务,连续几天24小时坚守岗位。只要一声令下,简单的一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守护小区安全”,她马上做好自身防护,即刻投入到“战疫”中去。
三轮车,是他们冲锋的“战车”
早上5点30分,闵行区古美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石学良率领14人小分队,用三轮车改造的移动核酸采样车,沿着古美西路由南向北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这支小分队连续7小时不吃不喝,一气呵成完成了1177名人员的核酸采样工作。石学良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一名退役军人,理应冲在防疫最前线,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我们!疫情一天不散,我们就坚守一天,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
11名志愿者、9小时、2200人次……
早上6点不到,黄浦老西门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11位志愿者已经穿戴完毕,在党支部书记、退役军人何旭治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加油鼓劲,整装待发奔赴一线。
此时,在核酸采样点,净土居民区的居民已根据居委的事先通知,在家做好准备,6点一到,居委干部就通过喇叭喊、门铃叫、微信呼等多种方式,召集居民有序下楼。下午3点半,志愿者已经协助区域内2200人次居民完成了核酸检测。
“小身板”彰显抗疫“大能量”
天还没亮,市荣军院的范莉莹已经抹黑下楼与志愿组队友们集合。在队长的带领下,大家5点整装待发,6点准时开展核酸检测服务。“50号楼的居民,请准备下楼做核酸啦!”伴随着一声声呼喊,第一批待核酸检测的居民按楼层有序下楼。
“请大家提前准备好核酸码,没有核酸码的老人请示意我,我来帮您申请。”由于她所在梅陇三村老年人居多,许多老人没有智能手机不会申请核酸码,为了确保此次检测任务高效完成,她来来回回奔波在队伍的前后一一询问,耐心帮助登记二维码,并协助做好扫码工作。身虽小,能量大,尽管声音已经嘶哑,空腹导致体力不支,眼镜也因出汗起雾视线模糊,她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坚持和队友共同作战,提前完成了本次核酸大筛查工作。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作为一名党员,她身体力行,用行动担当初心使命,抗“疫”守“沪”!
退役女兵,无畏守护社区安全
清晨6点,伴随着第一缕阳光,在退役军人王小燕带领下,志愿者已经完成了嘉定区嘉定新城(马陆镇)希望社区内全员核酸检测点位的布置,等待居民有序下楼进行采样,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的王小燕,更是抗疫一线的“指挥员”“答疑员”“封控员”。一有情况,她总是第一时间到现场。电话打爆,喉咙嘶哑,她始终坚守一线,24小时不停歇地守“沪”我“嘉”!
城市按下暂停键,依然跑出加速度
一大早,退役军人、重点优抚对象李武就整装待发,志愿为静安区美景苑小区居民运送物资。他是小区的“跑男”,打通了小区物流配送“最后一百米”,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收到药品、食品、日用品。城市按下暂停键,他依然跑出加速度。
可惜了,这次连合照都没想起来拍
11点40分,已经在单位值守了4天5夜的5名松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值守人员接到支援任务后,第一时间坐上了支援泗泾社区一线的大巴。带队的朱秋荣是位56岁的退役军人,他义无反顾地穿上“大白”,接走了护送核酸样本的任务。“样在人在!”在忙碌之余,他仍然不忘幽默一下。
志愿者们一干就是6个小时,望着小区队伍越来越短,手边一排排的核酸样本被有序送走,他们才发觉路灯都已经亮了。“可惜了,这次连合照都没想起来拍。”这让“95后”叶宇婧感到非常遗憾,但是想到他们一下午完成了1680人次核酸采样,队里5位志愿者又觉得一切都值了。
“七十二变”的退役军人党员夫妻
林江和张永俊夫妻俩都是杨浦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系统的退役军人党员,夫妻双双第一批加入志愿者队伍共同抗疫。他们俩成为“七十二变”的志愿者,及时根据所需,化身“叫号员”“哨兵”“引导员”“宣讲员”“快递员”“守门人”……披荆斩棘,为市民保驾“沪”航。为了扩大宣传感染力,林江在志愿服务的同时,还以诗战疫,鼓舞市民“士气”。
抗疫有我!能出尽出,能上尽上
普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员主动请缨,“能出尽出、能上尽上”倾力支援居住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凡是抗原和核酸检测为阴性的,全部报名参加志愿者;凡是完成疫苗接种的、居住地楼栋没有封闭管理的,全部参加社区志愿服务。
普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共有党员28人,在职党员27人,除了6人隔离或不符合参加志愿者条件外,21人均报名参加社区抗疫志愿者。
脚踩着黄鱼车,送去了1400份温暖
华灯初上的傍晚时分,一群“大白”“小蓝”在黄浦区老西门街道的封闭区域里来回奔波忙碌着,原来是要发放给居民的生活保障物资到了,顾不上吃口饭,他们又忙碌了起来。
老式里弄弯曲狭窄,物资运输大多靠人力,一辆黄鱼车、一辆手拉平板车、几辆超市手推车就是他们全部的装备。“黄鱼车大概一次能装个20-30袋,手推车的话就8-9袋。”自告奋勇踩黄鱼车的沈明这样说道。年近50的他是一名退役军人、军转干部,也是主动请缨进入封闭区域的街道工作人员之一。
春夜微凉,但沈明防护装备里的衣服却早已被汗水濡湿了好几遍。当晚9点多,1400余份物资运发完毕。终于吃上晚饭的他匆匆扒了几口,又投入新的工作中去,这一夜封闭区域工作指挥部依旧灯火通明。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这场大仗硬仗中,退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工作者守牢战位绝不缺席。我们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
作者:何易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