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500多户居民、1300多人的小区,每天消耗食材约2吨。靠一个自发成立的联合防疫小组和一份新拟定的抗疫工作指南,居民们互帮互助,自封控以来不仅为超400个家庭采购包括蔬果、粮肉蛋奶等民生物资,还为小区纯老家庭一对一结对互助家庭,激励人人来当志愿者,理顺了封控期间社区的“千头万绪”。
80后司雅楠,是浦东新区洋泾街道某小区居民,也是社区联合防疫小组召集人。长期从事数据分析工作的她,对“物资采购”这件事,认为也要有规范流程:首先,各楼栋楼组长线上统计采购需求,统一转发采购组;其次,采购组及时汇总团购渠道,安全保障、三证核实、比价同步进行;物资到货后,相应消杀和配发机制要启动,三轮消杀保证采购物品安全。
“召集成立一个互帮互助防疫小组,纯属无心插柳。”司雅楠回忆,与邻居们最初的联络,是想一起团购食品和防疫物资。她所在的小区,恰逢业委会换届,各项工作都按下“暂停键”。业委会空置了,资金无法划拨,防疫物资从何而来?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他们的需求如何表达?如何让小区消杀更规范专业?如何让信息流转更加高效?一时间问题全都涌了出来。
疫情期间,社区志愿者坚守一线。但她观察到,他们也有“难念的经”——人手不足、物资有限、流程不顺,一切都需要时间来改进,但抗疫缺的就是时间。“我们能不能也帮上一把?”于是,一个集合了小区各种能人的居民联合防疫小组成立了。
一方面,小组第一时间咨询了社区医院消杀科室的医生,制定小区抗疫工作指南,将物资和环境消毒、垃圾处理、应急机制等都纳入其中;另一方面,鼓励小区每一位居民都来当志愿者,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协助生活物资流转和防疫物资采买;物业在仅有13人的情况下,担负起小区日常消杀、秩序管理、环境维护等工作;沿街商铺店员也自告奋勇,转行“快递小哥”帮忙运送物资。“每个人都出了自己一份力”。
“联合防疫小组主要作用,就是成为社区防疫的‘大脑’”,司雅楠说,“社区防疫千头万绪,需要细化措施,确保防疫工作的科学、严谨且执行到位。同时还要保障居民,尤其是老、弱、病等特殊居民的正常生活。”
为此,志愿者们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纯老家庭进行排摸,建立约20户的花名册。这张花名册上的特殊居民,都配对好互助家庭,帮助老人们进行日常用品的线上代买、团购参与等。互助家庭“每日通过电话与老人沟通”,问个好、招呼一声,确认下老人最新状况。
配药一度也是难题。老人的用药需求不同,但各有各的急。一家家联系物业,物业也忙不过来。现在,这个流程也在抗疫工作指南中被理顺:由楼长点对点统计各楼备药需求,统一汇总到医疗保障组,通过社区医生开具处方,由物业经理外出采购。看似步骤多了几道,但老人拿到药更加及时了。
这两天,抗疫工作指南在居民群中不断被讨论、完善。司雅楠忙着与志愿者、小区物业沟通:“补住木桶最短板,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助力小区平稳运转。”小组有了,工作指南有了,社区居民们也更加团结了。“善意是会传递的。我站出来也是受到小区最初志愿者的鼓舞,现在希望把这份善意更好地传递出去。”
作者:王宛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