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卡点值守、人员排查、消毒保洁、秩序维护、核酸检测……在上海疫情防控一线的各个角落,涌现出这样一批挺身而出、勇毅向前的青年志愿者。他们积极担当、奋力坚守,尽己所能、无悔付出,践行着“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青春力量”的铮铮誓言。
这就是年轻一代的守“沪”战队,这就是上海青年最美的模样。
他用编程知识为800多村民完成电脑自动登记预约
“我只有张身份证,你帮我注册一下核酸检测登记码吧。”日前,青浦区练塘镇东淇村村干部陆续收到村里老人的求助,这些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又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登记核酸检测二维码可真难倒了他们。
东淇村有1400多人,其中一半是老年人,村委会和志愿者挨个登记、注册、打印整理,这可是个不小的工程,怎么办?
令人欣慰的是,到了核酸检测那天,现场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人手一张纸质核酸检测二维码,排队做核酸,过程快速而有序。原来,这都要归功于村里的选调生干部李思同,他用自己掌握的编程知识,编了个“自动批量核酸检测登记”小程序,不需要人工操作,电脑自动为村民登记预约。“小伙子脑瓜子很灵,是个‘智多星’。”提起小李,东淇村党总支委员鲁明竖起了大拇指。
李思同告诉记者,他编写的这套程序,可以自动化操作,不但可以提高登记效率,还能让基层工作人员解放双手,转而投身到疫情防控及其他工作中去。他具体解释道,“这套程序只需准备好一张人口信息表,就能模拟一位熟练操作人员运行工作,自动点击下一步,40秒能运行生成一个预约登记码”。
据介绍,东淇村50岁以上的人员,需要帮助生成预约码的有800多人,凭借这个程序,该项工作全程由电脑“加班”,操作者不用在旁点击即可完成,耗时不超过6小时。而在其他村,同一工作量,需要4名人员3天扑在上面才能勉强完成。
这件事很快在练塘村居群里传开,张联村、双菱村、泾花村、蒸浦村、湾塘居民区和小蒸居民区纷纷在线上线下讨教经验。之后,蒸浦村在半天内便成功自动生成100多人的二维码。其他村居干部表示,“我们来学习经验做法,是为以后的工作早做打算。”
这波“技术流”操作,让村里的战“疫”效率倍增,李思同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能为基层做点事情我很开心。”据他介绍,接下来他还会持续优化这套程序,提升程序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本报记者 张天弛)
招募志愿者时,一下子有200多个年轻人报名
4月1日,上海第二批核酸筛查开始,嘉定区菊园新区嘉呈社区居委会此前在微信群里招募志愿者时,一下有200多个年轻人报名,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萍告诉记者:“在我们社区,要当上志愿者需要‘拼手速’,晚一步就会被别人抢走,按居民的说法是‘比抢菜还难’。”
3月4日21时,嘉呈社区因防疫需要开始实行为期14天的封闭式管理。居委会瞬间成了整个小区的“主心骨”,1982年出生的陈萍顾不得才上初中的女儿,和7名工作人员一起投入小区防疫工作。
嘉呈社区以年轻人居多,居委会迅速按楼组建立了微信群。陈萍告诉记者,“封闭式管理期间,社区一些年轻居民发起并建立了‘自治群’,不仅自发协助我们开展工作,还出谋划策,测核酸怎么组织更加有效、如何降低风险、封控期居民们有具体需要,如何更好解决……”
1999年出生的大四学生李李是最早入群的居民之一,小李去年暑假就曾到居委会当志愿者,这次也是第一时间加入,“这种紧要关头,我们年轻人理应多作贡献。”她说。
人心齐、信心足,这也让居委会干部开展工作有了更好的环境和干劲。陈萍透露,居委会在这次抗疫中的一大亮点就是:依据居民微信群,居委会建立了一个24小时实时更新的居民就医需求的文档,文档中记录着这些天中社区居民每一个紧迫又细微的就医需求:孕妇们的下一次孕检时间、病人的下一次血透安排、狂犬疫苗的下一次接种节点、慢性病人的下一次配药需求……通过这个小型高效的救治机制,工作人员24小时接受居民求助,由家庭医生根据信息给出专业建议,再一桩桩反馈给各个部门并予以解决。“我们每天都会早晚盘点一遍手头的工作,一定要每件事情落实,都要有人点对点对接。生病的事情,一点都不能耽误的。”陈萍说。
新一轮封控筛查开始,需要更多居民志愿者参与。此时,在这个已共同抗疫20多天的社区,出现了陈萍没有料到的情况。她说:“这次测核酸,我们原计划招募40名志愿者,但一发出通知,一下子就有200多人报名。许多没被录用的年轻人很不甘心,最后只好扩充到50名。这已是我们准备好的防护服数量的极限了。”这些报名者中,大部分是90后、00后年轻人。
4月1日,报上名的李李和其他几十名志愿者,一大早就穿好防护服来到现场。小李负责的工作是在高层楼栋门口登记统计,结果,她一直忙到上午11点半,等居民们都做完检测后才自己去做。
傍晚,李李又加入到“送菜上门”的志愿服务,把居民叫的外卖从小区封控口一一送到家门口。她承包了1号到40号的配送,一直忙到晩上8点多。
4月2日,小李又报名“讨活干”,但居委会“强制”她休息一天。“讨活干”的居民太多了。陈萍给记者看她的微信记录,有名志愿者因突然有事,希望有人顶他,结果岗位瞬间就被“抢走”,迟到者连呼“下手慢了”……(本报记者 薄小波)
使命必达,快递架清空速度太快了
当昨晚记者电话连线刘钊的时候,小伙子正赶紧收拾行囊,明天他就要奔赴浦东新区新增的集中隔离点报到,负责点位上的后勤保障工作。
在上海国际度假区管委会工作的他,这次响应党组织号召,报名当上志愿者,随时准备冲上疫情防控一线。
在社区当志愿者,刘钊第一个碰到的挑战就是“扫楼”。他所居住的小区共有21栋楼,居民总数超过5000人。“因为里面既有商品房,也有动迁房,租户比较多,核酸检测前一定要再一次摸清人员信息,才能保证应检尽检、不缺一人”。
3月27日晚上9点,刘钊接到了居委会“扫楼”的紧急通知,立即穿上志愿者马甲,带上纸笔,前往负责的楼栋。为了节省体力,他选择从顶楼开始往下一层层跑。为了压缩时间,又放弃了等待电梯,改为走楼梯。在一遍遍对话中,刘钊记录下了居民信息,还耐心讲解最新防控政策,“扫楼”结束整理好数据已是深夜。
第二天的核酸检测又是一场硬仗。刘钊当天天没亮就赶到居委会报到了。他穿上防护服,负责引导居民有序下楼进行核酸检测。“爷爷,二维码准备好了吗?”看着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有些迷茫,刘钊主动上前询问,帮助填写信息。
最近几天,为了落实“足不出户”要求,小区居民的快递都由志愿者统一派送。于是,刘钊又干起了社区搬运工。自称是“人肉快递”的他,还给志愿者们想了一个鼓劲的口号——“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整个小区的搬运志愿者一共有10人,大家分成上午、下午、晚上3个班次轮流上岗。经过摸索,这些志愿者从开始的“一股脑”搬运中,很快总结出了一套简洁有效方案,即“先归类,再分类,先物资,再快递”。先根据楼栋,对所有快递进行归类,这是1号楼的,那是2号楼的。归类后,再对楼栋的物资进行简单分类,食品类、药品类闪送,普通快递缓送。
因为心疼这些当“搬运工”的志愿者,居委特意送来了一批N95口罩。当看到快递架清空的速度,大家忍不住称赞道:“阿拉志愿者就是有腔调,不是快递等志愿者,是志愿者等快递!”(本报记者 唐玮婕)
作者:张天弛 薄小波 唐玮婕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