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十一届市委十二次全会的讨论中,市委委员程向民、杭迎伟、焦扬、顾金山、白廷辉(从左至右)在发言。 均本报记者 袁婧摄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政治宣言,更是行动指南。其总结的历史经验、作出的重大论断、提出的重要思想,将贯穿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过程。
昨天举行的十一届市委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决定》,将全面推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走深走实,坚决用六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为我们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凝聚起强大动力。
与会市委委员们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要全面对照《决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联系上海实际,将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紧密联系起来,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使命、交办的重大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始终把握好“十个坚持”,更加坚定地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将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埋头苦干、勇毅前行,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更加奋发有为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以开放引领发展,担起使命服务大局
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化作强大动力,首先要继续深入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从而引领上海高质量发展,更好落实国家战略,担起使命,也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这是上海的责任,是机遇,更是出路。
目下,上海举全市之力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形成并推进92条具体举措、280项具体任务;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的78项任务超过90%已经或正在落地。
讨论中,市委委员们认为,新征程上,要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始终把“四个放在”作为谋划和推进上海一切工作的基点,更加自觉地“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国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要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为牵引,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难啃的骨头,努力为全国探索更多先行先试的经验,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坚持走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放大改革开放的综合效应,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市委委员华源表示,《决定》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交办给上海的重大任务紧密结合,站位高,落地实。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达9.8%,工业总体产量产能进一步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9.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4%,特别是,国家战略得以推进落地和深化,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临港新片区各项建设持续推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长三角一体化等继续抓重大项目推进和制度创新。下一步将积极谋划:以国家战略为契机,发挥新的更大效果;以“五型经济”为抓手,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以“五个新城”为依托,拓展未来发展新空间;以民心工程为载体,打造民生工作新亮点。
“增强使命担当,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更好地担起‘引领区’三个字的千钧之重。”市委委员杭迎伟表示,要把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作为贯穿浦东新区全部工作的主轴主线,发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的试验田作用,始终坚持以落实国家战略为牵引,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特别在做强创新引擎、改革系统集成、高水平制度开放、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上先行先试、敢闯敢试。把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进一步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其中“未来车”“数据港”等新兴产业集群将达3000亿元级。
担起重大战略任务要体现担当作为。市委委员白廷辉表示,要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统领全市工作的突出主线,让国资国企成为担起上海重大战略任务最为关键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围绕深化改革、优化布局、创新发展来提高国资国企的改革和效率。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服务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数字化转型,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产业发展。
担起重大任务,还需要制度创新。市委委员莫负春指出,要着眼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切实把立法授权用好用足,目前上海正加紧制定明年相关立法项目,以此更好支撑浦东大胆试、大胆闯。市委委员郑杨建议,浦东引领区建设还需再“加码”,要推动一批突破性、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落地。譬如,离岸金融中心、国际资产交易平台建设等。
坚持人民至上,“绣”出超大城市满满获得感
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化作强大动力,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重要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五个人人”努力方向,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不断开拓党领导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新境界。
今年以来,上海聚焦破解民生难题,全面实施早餐工程、加装电梯等16项民心工程,截至10月底,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72.7万平方米,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全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新增公园120座;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
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数据,生动折射着人民满满的获得感。市委委员们认为,新征程上,要充分将我们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紧扣群众“急难愁盼”,下功夫见实效,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以绣花般功夫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以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彰显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市委委员谢坚钢表示,杨浦区将以“闯”开路、以“创”加速、以“干”成事,把加快建设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作为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最具体的实践、最现实的担当,更加自觉地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区域建设发展治理全过程、各领域,进一步壮大人民城市的发展动力、激发人民城市的治理活力、彰显人民城市的宜居魅力、提高党对人民城市建设的领导能力,为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出发点是百姓诉求,标尺是群众感受,实实在在推进民心工程、民生实事项目。市委委员曹立强表示,徐汇区正努力建设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区,将重点提升老年人、老房子和生活圈、生态圈的打造,进一步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实现“原居安老”。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全覆盖推进零星旧改、成套改造、房屋修缮,一揽子实施绿化、停车、加梯等民生实事,提升人居环境。
“人民”二字重千钧。市委委员朱勤皓说,人民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始终关注群众需要什么、期盼什么、操心什么,就孜孜以求发力什么、推进什么、解决什么。以老人“一餐饭”为例,上海已建成超1400个为老助餐场所,每天供餐达15万客。当下,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贯穿于民生工作始终,让群众充分参与进来,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从“点单”进而“点赞”。
始终把人民的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评判的标准。市委委员夏科家说,制定决策不能光算经济账,也要算民生账、长远账。近年来,多种药品进入集中采购,越来越多的创新药、救命药被纳入医保支付,进一步减轻了老百姓的就医负担。将通过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市委委员张国坤表示,乡村振兴示范村试点逐步扩大,进一步彰显出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尤其是随着乡村面貌、生态、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年轻人正逐渐回归乡村,为其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建“赛马”机制,锻铸“走在前列”的干部队伍
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化作强大动力,要继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任何时候都要把党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伟大建党精神强化动力、提升定力,用党的宝贵经验把握规律、开创未来。
讨论中,市委委员们认为,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党的政治建设,坚定责任担当,坚持自我革命,抓住“关键少数”,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历练党性,锻铸一支始终“走在前列”的干部队伍。
当下,上海正深化干部管理模式创新,率先启动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的探索实践;深化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加大对“五个新城”人才发展的支持力度。
市委委员孙甘霖表示,要继续保持格局和定力,在党的诞生地抓好党的自身建设,交出不辱使命的答卷。超大城市的基层党建工作已充分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中,与疫情防控、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城市更新等工作充分结合,全市已有超过一万个楼宇党群服务阵地,党建引领下,为各类人群提供便捷便利。全市层面,干部队伍风清气正、充满激情、富于创造、敢于担当,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将永远在路上。
事业靠人,人靠精神,精神则依仗理想信念。高质量党建引领着上海高质量发展,更激发起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与豪情,也动员起广大群众团结奋进,上下一心,心齐气顺,营造出令人近悦远来的良好局面。市委委员焦扬、程向民等表示,上海不断以理想信念来引领干部、激发动力、凝神聚气,成为推动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老百姓看党风政风,不看天边只看身边。”讨论中,不少市委委员感触颇深。市委委员马乐声表示,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落实好六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部署要求,为推进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贡献。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还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快集聚各类优秀人才。
市委委员汪泓、沈炜等表示,上海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充分展示了干部队伍比学赶超、走在前列的精神风貌。要不断提高党的自身建设,强化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建立“赛马”机制,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充分转化为选人育人、立德树人的优势。培养一批立足当下、担当使命、开创未来、全面发展、可堪重任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对标全球顶尖水平育才引才,由此撬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
作者:顾一琼 陆益峰 王嘉旖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