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部分消费品价格造成影响,而上海的应对措施,有效地平缓了物价的波幅。统计显示:1至2月,上海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累计涨幅比全国低1.6个百分点,食品价格涨幅比全国低8.2个百分点。上海市发改委表示,目前本市蔬菜、猪肉等主副食品逐渐恢复正常交易,多家超市、农贸市场等货源充足,能够满足市民需求。
受疫情影响,特别是受食品价格上涨拉动,今年,全国CPI出现了一定波动。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前两个月,全国CPI同比累计上涨5.3%,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21.3%。相较之下,上海CPI的变动更为平稳,前两个月累计上涨3.7%,涨幅比全国低1.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1%,涨幅比全国低8.2个百分点。另外,全国范围内除交通和通信价格之外,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均呈上涨;而在上海,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与娱乐价格同比下降,总体为五升三降。
▲今年前两个月上海价格指数变动情况(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截至今年2月全国CPI变动情况
上海CPI被“削峰”的背后,离不开本市为保供应、稳物价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
从1月20日开始,上海启动了应急价格监测,平均每天,全市出动50余人奔赴市场一线,并把价格监测范围从平时的61家农贸市场和超市,扩大到100多家超市、农贸市场、药店,重点关注猪肉、蔬菜、水果等民生商品,以及口罩等疫情防控商品。应急价格监测坚持日报制度,确保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价格的短期波动与供应状况密切相关。为稳定市场,上海加强了地产蔬菜的供应,在对成熟蔬菜提前采收、及时上市的同时,安排1500万元资金,用于扩大绿叶菜产能。另一方面,上海充分发挥外延基地和市外主供应基地的作用,加强与山东等蔬菜基地的对接。此外,为减少中间环节,稳定市场供应,持续推动“叮咚买菜”、大润发等渠道,直接对接批发市场。
为做好粮油和应急物资的调配和储备投放,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客服困难,积极推动本市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提前复工。前两个月中,本市先后两次,向市场投放冻猪肉储备5千吨,并持续推进“猪肉平价供专柜”“蔬菜平价专柜”等。
作者:张懿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朱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