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流调员的真实工作状态是怎样的?以点连线,以线织网,复原被流调人员活动轨迹,划定其活动范围……每一份流调报告的背后,都是流调员熬红的双眼、沙哑的喉咙、发烫的电话和昼夜奔忙的背影。
在上海青浦区,来自区内18家机关事业单位、区级公司和银行等部门的162名青年志愿者响应组织号召,分4批次支援区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工作,与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共同组成一支强大的流行病学调查综合防控队伍,成为疫情防控中的“福尔摩斯”。
一个流调电话,打了一个半小时
“你好,这里是青浦疾控中心……”这样的电话重复了无数遍。 从一个清晨到另一个清晨,像这样的对话,志愿者们每天都要重复不下百次。被质疑是不是诈骗电话,被调查人拒不配合、不接电话直接关机,面对这种种情况,他们耐心回复群众的问题,安抚群众的情绪“电话询问”“数据整合”“报告提交”“密接排摸”……面对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他们日以继夜连续作战,保证“应查尽查”“不漏一人”。
一次,东方中学的陈绪林老师一通流调电话打了一个半小时。他回忆道,当时电话对方是一名55岁的外省市来沪务工人员,当接到流调电话时,他惶恐不安,生怕自己若是确诊会给家庭带来负担。在一个半小时的流调通话中,除了做好基本信息的核实和行动轨迹的流调,陈绪林始终耐心倾听,不断安抚,最终消除了这位“老父亲”的顾虑和担心。
来自青浦检察院的85后青年干警、政治部副主任王丹琦是青检流调志愿队的负责人,她表示“流调工作非常重要,是跑赢病毒的关键一环,一刻也不能等。”一般到了第二天凌晨4点,她和队员们才有空稍作调整,完成24小时流调工作后,与下一班人员进行交接。一个多月来,连续作战,依然坚守在流调岗位上。
街道流调电话后,基层工作人员连夜跑遍全村通知
4月2日凌晨1点左右,青浦区教学实践中心的青年教师冯俭接到了这样一单病例。由于病患浑然不知自己的情况, 前两天还与村里多人有过近距离接触,但无法提供近距离接触人员确切的联系方式。意料之外的状况让冯俭此刻坐立不安,当时只有两种可行的方法,一是靠后台联系村委,二是让病例逐一告知,并要求相关人员回电。在结束通话后,他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了组长。时间已近凌晨两点,原本没报多大的希望,但没有想到,之后的电话从两点到三点没有断过,电话那头有密接者,也有村上的热心人。尽管来电的村民们大部分已上年纪,但一点都不含糊,纷纷表示感谢疾控中心第一时间的提醒,在天亮之前一定把全村跑遍,通知到每一个相关的人……
青浦区教育党群服务中心的团支书盛鑫说:“看到身边很多党员、教师在第一时间就加入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第一线,感触很深。我上岗的第一个轮班就是持续工作24小时,工作强度很高,但一想到能为疫情防控尽上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顿时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
流调员身怀多种技能,以专业优势助力疫情防控
来自区水务局的一名青年志愿者叶飞,在支援流调工作间隙,用了一天时间编写程序,经过反复调试,通过一键操作,实现了“核酸异常人员信息”自动批量录入,12秒即可完成“核酸异常人员信息”的录入上报。
来自法院的志愿者,将审判沟通技巧用于流调工作,巧妙化解困境。在流调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不理解、不耐烦、不配合,吃闭门羹也是常有的事。被流调人员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有所顾虑,沟通过程中也会存在否认与他人接触或行程轨迹史的情况。面对层层“困境”,法院青年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向其释法明理,同时充分发挥审判本领,将审判沟通技巧用于流调工作,巧妙运用沟通话术,获取关键的流调信息,不放过沟通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还原流调。
来自教育系统的志愿者,充分发挥教师的谈话艺术,用耐心、细心、责任心拨打着每一个电话、追踪着每一条行动轨迹、撰写着每一份流调报告。
无数的电话,无数次地询问,说话说到“嗓子冒烟”,通话的同时还要详尽记录,同时快速分析将关键信息及时上传云文档,为了赶时间,这群流调青年志愿者们少喝水少去洗手间,累了、乏了,扭扭腰身继续投入工作;困了轮流着到旁边躺椅上缓冲下恢复体力或者趴在桌子上小睡一会儿,睡醒爬起来洗把脸接着打电话,就这样一干就是24小时……
作者:张天弛
图:青春青浦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