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要进行社区核酸筛查,7点不到,李云给儿子苗苗做好早饭,就匆匆出了居委会临时住所的门。李云,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多伦居委会干部,自3月底,她逆行住进了社区,守在防疫一线。因家中无人照料,11岁的儿子也就这样被一起带到抗疫一线。
多伦居民区以新式里弄为主,1000多户居民中多数煤卫合用,老人占比一半以上——核酸采样“居民不动大白动”,物资扛到家门口,盯着居民不溜达,件件都费心费力。居民们看到她总会竖起大拇指:“真的拼”。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一名社区工作者,也作为一名母亲,这50多天来,李云焦虑过、难受过,也一次次被感动着。
她用坚韧执着,守着大家庭;居民们也用温情暖意,呵护着她的小家。
曾与丈夫隔着马路放声大哭
“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了。”说起防疫工作中“带娃进组”,李云有些无奈:丈夫是普陀区某派出所民警,3月中旬起就值守单位,家里老人无法赶来,总不能让儿子一个人在家。好在苗苗懂事,他支持妈妈的决定,母子俩赶在浦西封控前,住进了多伦居委会活动室。
尽管出发前她给儿子“打过预防针”,但社区防疫的忙碌程度还是超乎想象,“根本没时间管他,甚至见不上面”。苗苗早上睁开眼,就听见妈妈的声音回荡在社区;凌晨两三点朦胧中醒来,才看到妈妈回来的身影。尽管在一个社区,两人每天的联系,只有苗苗睡前那几秒钟的“常规”通话:“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还有工作,你先睡吧”。
比起这些,李云更担心孩子被感染。里弄里煤卫共用,房屋区隔不理想,再加上老邻居们习惯在小径上串门聊天,都加剧了感染风险。抗原筛查刚启动时,甚至还发生过居民拿着“两条杠”来咨询的情况。她只能强装镇定,请居民回家等疾控电话,“其实心里慌得不得了,连着几天不敢和苗苗同睡一个空间里”。
4月上旬,小区阳性感染者持续增加,社区干部也有人“中招”。她第一次感到“手足无措”:一边是繁杂忙碌的各项防疫工作;另一边又是极高的感染风险,“有点承受不住”的她给丈夫打了电话。
当晚,丈夫请了一小时假来看她。两个忙碌了一天的人,隔着熟悉的马路相望。那一刻,李云多日的委屈、恐惧、忧心都涌了上来,她站在路边放声大哭。隔着马路,丈夫耐心地安抚她。哭过了,李云感觉好多了。她朝丈夫挥挥手,两人又转身奔赴各自岗位。
“如果我们都不能坚持,居民该怎么办?”李云心里和自己这样说。
“她为我们着想,我们也为她分忧”
为了降低苗苗被感染的风险,居委会将他的床铺挪到了社区中一处空置场所。其间,上网课的老师得知了苗苗家的特殊情况,给了他更多关注。
热心群众也来帮忙。居民施阿姨家距离苗苗住处只有十几步路,自告奋勇给他送饭:“孩子正在长身体,天天吃盒饭怎么行?”为了减少流动,她中午给苗苗送两餐饭,晚上让孩子热一下再吃。汤不方便送,空置场所的两名保安就为苗苗煮汤。空余时间他们还陪苗苗上网课、写作业,跟他聊天,照顾他的起居。
大家帮衬下,苗苗更懂事了。有次,施阿姨给他送了带鱼,他说这是妈妈最爱吃的菜,就留下了好几块。这让李云很感动:“虽然吃的时候鱼已经凉了,但心里很暖”。
“她为我们着想,我们为她分忧。”一位居民说,楼里出现阳性病例后,大家不方便做饭,李云就为他们申请了助餐。上午十点多,下午五点多,赶上李云“档期”有空,总能见到她骑着电瓶车,载满了盒饭,在小区里“风驰电掣”,“就是为了让我们吃上热乎饭。”
小区里老人多,不会团购的他们主要依赖保供物资。米面粮油都很重,李云咬咬牙,给200多户人家送到门口。天气渐热,蔬菜熟食放不起,她骑个三轮车来回十多趟,就为了快点把菜送到居民手中。
“一个月瘦了七八斤。”李云说,不只是她,整个社区防疫班子都“减肥”了。
从日行3万多步到七八千步,“万众一心”“必胜”
“阿姐,来了!”上午核酸筛查,李云和医生、志愿者组成的采样小分队依次在居民楼栋门口停留。李云主要负责“喊人”,这些日子下来,她的声音居民们都熟悉了,“喊话”也从“某某某,出来做核酸”简化到喊一声“阿姐”“阿哥”就够了。
她负责的片区有200多户居民,路就一条,怎么采样更快?李云在顺序上动脑筋。起初,她按门牌号从小往大走,经过几轮实测,她发现大号楼栋的居民起床普遍早,出门更快。于是,她就把路线调整为从大往小走,“节省了一个多小时!”
这个月,社区疫情慢慢得到了控制,李云的微信运动步数也从最初的3万多步减少到现在的七八千步。前几日,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卞真偶然看到了她的工作照,便创作了一幅“奉献抗疫”。李云很喜欢。画中的她正在为居民扫核酸码,背景里春花烂漫,一块老式公告栏上写着“万众一心”“必胜”。
作者:单颖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陆益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