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工地由于居住密度高、人员来源也比较复杂,如何打赢疫情“阻击战”?在上海青浦区,就有16名区工业园区下属浦西建设公司的志愿者,在32个在建工地当防疫志愿者。他们分工合作,将在建工地划分为多个网格片区,绘制了一张精准防控作战图,负责2000多名建设工人的核酸检测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宋健今年41岁,是浦西公司工程部部长,每天早早起床、第一时间赶到核酸检测现场,熟悉地操练起了PDA和标签程序,整整6、7个小时,宋健全程站着扫码坚持了下来。这让单位其他同事十分惊讶和感动,大家纷纷感叹,瘦弱的身体竟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宋健坦言:“从3月31日至今亲身经历了一场罕见的抗疫战争,目睹了许多未曾经历的事情,感触颇多。看着逆行的医护人员、人民警察,我吃的这点苦算不得什么。在疫情期间,志愿者们都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冲锋在前,守护生命,展现责任与担当,我应该,也必须是其中一名。”
在16人的志愿者队伍中,还有一对父子兵。参加工作才五年的刘高阳是浦西建设的项目经理、助工,父亲刘金是园区综服办的网格化中心主任,也是在建工地工人核酸检测的总调度,“上阵父子兵”成了广大志愿者口中的美谈。虽然没日没夜工作的老爸负责调兵遣将,但小刘没有半点“特殊化”和“偷工减料”的机会。刘高阳说,工地人员不同于小区居民,不仅人员密集,且防范意识相对薄弱,极易出现聚集性传播,所以他一次次地通过视频宣传和口头教育,提升工地人员的纪律性和对疫情的认识。刘高阳还觉得,安抚建筑工人情绪也是首要任务,他到处打听保供信息,帮助物资运输、配药、就医,把自己的微量物资分给困难的工人,用认认真真的工作态度、热忱的志愿者服务精神,做好工地人员的封闭管理工作。
总是跟数字打交道的、浦西建设财务出纳出身的姚橙摸索出了一套核酸检测新模式:“523工作法,即排队第一个工人离采样医生5米,工人队伍间距2米,离工作人员保持3米。”每次核酸检测,他都在现场不厌其烦地倡导着这一工作法,一次两次……直到大家习惯。姚橙说,四十多天以来,除了安排好核酸检测和疏导工人情绪之外,还要监督工地防疫规则是否落实到位、尽力想办法解决工人的日常生活需求,让他们把工地当成“家”。他与工人的关系也从一开始的陌生,到现在彼此大家熟悉,工人们也会开玩笑说:“如果哪天做核酸看不到你,我们很不习惯。”
“以往我们走进工地,听到轰隆隆的机器声还会觉得有一丝丝吵闹。如今,安安静静的,还真是不适应呢!希望这些工地里的机器早日运转起来。”志愿者们纷纷期待着。
作者:张天弛 李艳丽
图:绿色青浦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