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海无数个日夜奋战的社区一样,他们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在镜头定格的相片里,居委干部、社工睡在冰冷的大理石地面上,铺上几张报纸,再摆上睡袋;志愿者忙忙碌碌,经常防护面罩上满是雾气……这是80后社区志愿者王磊记录下的社区抗疫一线“最美瞬间”。“目前我已经拍摄制作了14个社区抗疫小故事,每一次跟拍和制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但每一次也让我更深入了解了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易。”
他所在的静安区彭浦镇万荣新苑居民区,同上海无数个日夜奋战的社区一样:社区干部、志愿者们奋战在抗疫一线,筑起疫情防控屏障。一张张面罩后模糊的脸、一双双搬运后留下红印的手……居民们看在眼里,也积极参与群防群控,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他们共同留下攻坚“拔点清面”的感动瞬间。
青年站了出来,解决“配药难”保障“小喇叭”畅通
“黄主任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排除万难帮助落实药品,我的命是黄主任救的。”一小区里,一位居民很激动。
黄静,彭浦镇万荣新苑居委会主任。本轮疫情发生后不久,看病配药难问题一度摆在了“小巷总理”面前。附近的医院有些也正处于闭环管理之中,当小区封闭管理遇上医院闭环管理,很多患有老年病和重病的居民都在焦急等待医院早日开放。
黄静也着急,“有时候很想哭,但责任心告诉我,一定要振作,履行好居委会主任职责,做好居民的安抚工作。”黄静哽咽。她立即召集社区青年志愿者,组建了一支代配药品青年突击队,社区干部钱金建、黄欣慧、许任怡等与志愿者一起,精心配药流程图,优化流程,志愿者们每天穿梭于各大医院,解决了居民的“配药难”。
同时,为了畅通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信息,每天,彭浦镇万荣新苑社区青年事务社工钱金建、徐琤莹等戴着口罩,穿着大白,用喇叭宣传着疫情防控内容,同时对违反“足不出户”的居民做好善意提醒,每天在小区里都要走上10多公里。“我们小区的老年人很多,虽然居委也开通了公众号,但是对于老年群体来说,他们不太会看这些内容,防疫的知识、各项政策宣传,他们还是需要最原始的喇叭作为传播媒介。拿着喇叭走路多了,他们脚上磨出了许多水泡,走起路来特别疼,但是他们依旧坚持,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速度一定能跑过病毒传播的速度。
有社区志愿者发现,老小区楼组长普遍年龄偏大,“疫情期间,很多工作模式都与以往不同,就拿物资分发来说,很多重的物资必须有青年人的助力。年轻人又对社区团购等新模式掌握很快,所以很需要更多青年人参与到社区自治中”。于是,在万荣新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维华、居委主任黄静的启发下,钱金建、王燕和团队伙伴们共同创新了社区治理新模式,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35岁以下的“小喇叭”团队,很多团员青年都加入到“小喇叭”队伍中,助力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协助楼组长做好楼道管理,负责社区团购和物资搬运等。“‘小喇叭’团队特别活跃,成为了社区自治的中坚力量。”李维华说道。
临时党支部建了起来,本不认识的邻居“拧成了一股绳”
“在社区生活了20多年,其实我们有些连邻居都认不全。”来自静安区科委的唐陈艳3月31日来到居委报到。
不久后,她成为万荣新苑居民区下沉党员志愿者临时党支部书记,“临时党支部集结了近百名党员志愿者。原本不认识的邻居,现在因为志愿服务“拧成了一股绳”,及时转发居委各类通知、统计每天的团购信息,分发物资及抗原、回答和解决居民相关诉求。“我几乎每天穿着大白、小蓝协助做好核酸检测工作、物资运送,同时线上十几个微信群也不能落下,生怕错过任何一条重要信息。”
每天核酸检测,通常要求清晨六点就要到岗,一站就是一天。大暴雨天气,志愿者的大白服因淋雨全部湿透了,为了节省防护服,大家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我的父亲唐盛宝曾经是退伍军人也参与了小区巡逻工作,母亲是楼组长,丈夫是民警,全家都在志愿岗位上,我们一定要‘疫’战到底。”
她说,志愿者们都很给力。譬如社区志愿者王磊,拍摄之余,在单位负责地铁设备技术指导的他凭着职业敏感度,想到了很多私家车已经在小区内停放了很久,容易出现亏电、轮胎气压不足等情况导致车辆无法正常启动,一旦复工复产,将面临很大的出行问题。在居委的组织和协调下,他通过小区群向居民发布了此项志愿服务。
一经发布,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目前,我已经为30余辆私家车提供了搭电和充气服务,后续还有很多居民等着我为他们免费服务,到解封那一天,我们出行都能顺畅,心里特别开心。”王磊妻子胡狄也积极参加了小区志愿服务,当起了保供团团长,先后组织团购12次,鲜奶1500份,消杀用品5000余份,生鲜鱼肉蔬果近100吨。“志愿服务中,有时候忙不过来,我和我先生互相顶班,配合越来越默契,增加了共同战胜疫情的信心。”
私家车、电瓶车齐上阵,揽下“最后一百米”
“我在小区封闭第一天就加入了运输志愿服务队,刚加入运输群时,群里的志愿者不足20人。短短两周时间,现在志愿者群里已有150多人,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万荣新苑居民区参与物资运输的志愿者姜丽蓉说道。
后来,因为居民“足不出户”,大量的快递都堆积小区大门口,楼栋一般会派出1名志愿者搬运至各楼栋口分发。“渐渐我们发现这样风险很大。”在居委会的指导下,姜丽蓉、朱昔文等几个核心志愿者商量对策,大家一拍即合,决定揽下这个“最后一百米”的活——在志愿者群里招募有私家车、电瓶车的志愿者参与小区物资运输工作。“经过一段时间运作后,我们排了班,3-4人一班,1人专门负责消杀工作。有时候因工作量大,经常要忙到晚上8、9点才能收工,22点回家都是家常便饭。”姜丽蓉说。
有几天室外气温达到了31度,运输志愿者要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面罩搬运物资,防护服不透气,非常闷,口罩面罩戴久了也很不舒服。由于防护服都是一次性的,为了节约防护服,大家在当班期间都会尽量克服,不去脱换。“让我感动的是,在运输中,‘娘子军’撑起了半边天,女士们都不需要特殊照顾,有的直接搬了消杀完的货就往车上装,一趟一趟地来回运。”姜丽蓉觉得与社区来自各行各业、素不相识的志愿者并肩作战,很开心。“不畏困难、不计得失,这段时间我也认识了很多邻居,大家互相关心,心里很暖。”
作者:顾一琼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