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队以快制快,落实拔点清面工作,一直忙碌到深夜。
降新增,防反弹。
徐汇区田林二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上海较早建设的工人新村之一。两千多居民中,大多是老人及流动性较大的外来人口。小区内27个门洞,有的楼层一下子“塞”了十多户人家,煤卫合用,违法改建也不少。“人口密度高、人员复杂,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疫情防控先天不足”。在以快制快、攻坚突破的疫情防控攻坚战中,该社区阳性检出数据近日已呈现逐步下降态势。
面对依然严峻的疫情,徐汇区立下军令状,压茬推进“拔点清面”攻坚行动。一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精准拧紧“水龙头”、尽快补齐短板;同时,压紧压实各方责任,要求各级领导做到既心中有数,动态掌握包保地区底数和最新手势,也要手中有招,对群众的急难愁困要有办法解决。针对区内的居民情况,他们逐个分析研判7日内有阳性感染者的小区和门洞,“围住、捞干、扑灭”,把拔点清面的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集中力量快速高效阻断传播源、切断传播链,齐心协力打歼灭战。
突击队打出“以快制快”组合拳
以田林二村为例,为了尽快拔点清面,下沉社区的机关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们成立了6个突击队党支部,各支部包保相关楼栋和区域。突击队每晚9时召开会议,复盘工作细节,也复盘待改进之处。
对于老旧社区,拔点清面,首先就是快。突击队以快制快,打出快筛、快检、快运、快消“组合拳”。
除阳性病例快速转运外,对于密接人员的转运同样提速。按规定,密接转运人员需持有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上大巴之前还要再次检测抗原。近2000人的核酸采样大概4小时完成,报告通常10-12小时左右才能出具,加上与酒店的沟通协调时间,留给转运工作往往只有4小时。如何在4小时之内快速衔接各任务,需要更合理化的分工。突击队中,居委会工作人员打头阵,电话联系居民进行沟通,分配房间,并留给居民至少1小时左右时间收拾个人物品;转运车辆到达后,下沉党员干部上门劝说并服务居民下楼;楼下,志愿者们帮助居民检测抗原,并穿好隔离服上车。人员转运后,消杀队紧随其后,第一时间对小区公共区域消杀,早、中、晚3次对小区楼道、卫生间进行消杀。
守阵地打硬仗不留死角和盲区
紧盯社会面清零这一总目标,徐汇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聚焦核酸检测、转运隔离、“三区”管控、清洁消杀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尽快整改落实、举一反三。同时,强调结果导向,守阵地、打硬仗,以“四应四尽”为根本,全面实施“扫街扫楼敲门”等行动,清零一块守住一块,不留死角。
建筑工地也是防疫重点场所之一。徐汇区结合实际下发5份工作提示,明确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主体责任,要求项目负责人等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职、靠前指挥。成立工作专班,“线上+线下”相结合,做好对工地封闭管理、场地消杀、人员隔离、应急处置等,加大监管处罚和通报力度。截至目前,共开展检查246人次,开具整改单48份。
此外,指导各工地制定“一工地一方案”,最大化利用原有生活区和在建房屋建筑,按照生活区、隔离区、返流区3类区域进行科学划分,有序做好错时就餐、核酸检测、人员转运等工作。明确工地消杀标准,通过线上方式开展培训,每日在工地智能监管平台上传环境消杀情况。
以最小颗粒度为单位科学布控“哨兵”
截至目前,徐汇984个小区,医疗机构、政务服务大厅、首批复工的大型商超等重点场所已完成1100余台“数字哨兵”的部署;11249个企业或单位申请了22400个“场所码”。“场所码”的快速便捷加上“数字哨兵”的精准高效,这一组合下,徐汇区将持续以最小颗粒度为单位开展科学布控,确保疫情防控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位于宜山路上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在建工程属于徐汇区第一批复工复产的工程项目,于第一时间用上了“数字哨兵”。“体温36.5℃,健康码、行程码为绿色,上一次核酸检测时间是……”说话间,一位工友很快完成了“数字哨兵”的扫码。
“数字哨兵”不仅调取信息快速,还能帮助相关部门快速开展流调和精准排查。以异常信息反馈为例,徐汇区建立“三推送”机制,实现从发现异常、预警推送、协同上报和结果反馈的全闭环流程,防疫关口前移,把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同时在“徐汇汇治理”移动端上推出数字看板,实时追踪全区“场所码”“数字哨兵”应用状况,进一步加强疫情预警和监测,提高疫情防控工作精准性、有效性。
作者:顾一琼 王宛艺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