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度肌无力,药快吃完了,谁能帮我配啊”“家门口垃圾放了好久,怎么没有人来收”……这些天,黄浦区某小区居民一有困难,就会求助业委会主任“小王老师”。“小王老师”一边向居委会咨询政策,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居民,第一时间解决他们在封控期间遇到的各种困难。
这位居民口中的“小王老师”,就是黄浦团区委副书记王启洋。自今年3月初疫情发生以来,王启洋拥有了多重身份:居民区核酸检测志愿者,转运密接群众前往扬州的“大巴团长”,扬州方舱医院里的“热心小伙”,以及通报中的“外省来苏人员”无症状感染者。他说:“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解决老百姓的困难,这是青年们应有的担当。”
4月3日晚,王启洋接到黄浦区委组织部的电话,要转运一批密接群众前往扬州隔离。面对未知的风险,他没有片刻犹豫:“没问题!”其实,当时他没有任何经验,而且各种突发情况也在不断发生。比如,有居民称想在自家隔离,也有居民觉得出来一趟会感染。当时,王启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逐个安抚。“我一定要确保他们每一个人都安全回家。”坐在转运大巴车上,他拿起话筒,笑称自己是“导游”,有需求就来找他。后来,王启洋加上了所有密接人员的微信,建立了“扬州14日团”群组。
意外发生了。4月8日晚,王启洋在抗原检测中发现确诊成为“中队长”。回忆起当时场景,他愁坏了,不是因为感染本身,而是后续工作该如何继续。“我要是去了方舱,后面再有密接群众送过来,对接不好怎么办?”他迅速与同事交接工作,将要点一一列出,提醒要注意的环节等等。当晚12点,他的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和转运通知同时抵达,随后入住扬州市方舱医院,成为第二天江苏省通报中的一名“外省来苏人员”无症状感染者。
在方舱医院,他也没有闲着,同病友们组织了一支“方舱志愿者队”,帮忙收垃圾、拖地、整理房间等。在那里,他又化身“热心小伙”。“回上海后怎么申请红码变绿码”“回到居民区买不到吃的怎么办”,王启洋一一解答。
一位来自福建、临时在黄浦区研修的医生,同样在扬州隔离。他不知道回到上海后该怎么办。王启洋告诉他,回去后可以前往固定核酸检测点检测,同时联系街道进行对接,一扫这名医生的不安情绪。
之后,痊愈的他回到了上海。扬州的这段经历,让他感悟颇多:要及时解决居民的困难,才有助于后续抗疫工作的开展。最近,他收到小区居民求助,称其家门口的垃圾放了6天都没人清理。王启洋迅速与居委会、物业公司对接,没过多久,做好防护的物业人员完成了垃圾清理——获得居民们的肯定。
“我做的只是小事,还有更多年轻人奋战在抗疫一线,都在尽全力解决大家的困难,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王启洋说。
作者:占悦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