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阴’成千百阳。”
这不是绕口令,而是抗疫一线的基层工作者在实战中的心得,即指:一个新冠阳性感染者,如果不及时转运,在其转阴的过程中,会传播扩散致更多阳性或无症状感染者。特别是在那些尚存有合用煤卫的老式里弄和房屋,空间密闭不理想,区隔不明显,更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老城厢所在的黄浦区正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开展“拔点清面”攻坚战,以此抓好“降新增、防反弹”,坚决守住并不断巩固扩大社会面清零成果。
全面提速转运隔离,尽快彻底“拔点”
尽快、彻底“拔点”,推进阵地战,打好攻坚战。
目前,全市开展的社会面清零攻坚十大行动,“拔点”行动是其中重要一项,针对的就是疫情仍在传播的老旧小区、“城中村”等区域。要在应转尽转、应隔尽隔上下更大功夫,特别针对阳性感染者要第一时间转运收治,密接人员要加速加力集中隔离,彻底阻断社区疫情传播链条。
黄浦区目前尚有部分二级以下旧里,老旧小区内还有数万户居民,这些正是当下“拔点”攻坚的最大困难和挑战。
为此,黄浦区迅速摸清底数,全面梳理点位清单,由街道社区负责,联手公安干警、社区干部、志愿者等组成行动小组,一方面厘清户数、共有设施等信息,查清感染者、密接、次密接等人员存量、增量和分布及转运隔离情况,同时分门别类、登记造册、挂图作战。
地处老城厢的豫园街道,由主要领导挂帅,以多名90后干部为班底组建工作专班。经摸底梳理,明确了多个重点点位,比如吴家弄、四牌楼路沿线区域,这里多数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多层住宅,容积率非常高;四新小区多为小梁薄板房,内里还有两三百人继续合用马桶;西藏南路、方浜西路区域还存在合用煤卫的小区。
街道干部每半小时就要收集、更新一次相关名单,同步进行梳理,并尽量在7.5小时内完成阳性感染者“应转尽转”。豫园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专班工作人员拿着新名单和居委会确认情况,并给居民打电话说服他们配合转运工作。同时,还要通过摸清阳性感染者的情况,科学判定密接、次密接人员。“总的来说,就是为了‘拔干净’”。
截至记者发稿时,连续多天,豫园街道每天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出现向稳下降趋势。在街道、居委会、公安派出所等各方力量配合下,尽快推动转阳和转密接,老旧小区疫情蔓延势头得到明显遏制和控制。
全面提速转运隔离工作中,大家一方面充分对接好检测筛查、转运车辆和人员、医疗床位和隔离病房等,同时也尽可能人性化、有温度地推进转运工作。比如,对于一些糖尿病人,区级方舱特别添置了冰箱,用于存放他们所需的胰岛素。随着各项转运效率增加,居民转走后,专业消杀队伍将进入社区、甚至入户进行全面消杀。
细化工作颗粒度,贴码到楼、到弄
与此同时,黄浦区正加快布局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全面推广“场所码”和“数字哨兵”。按照“应领尽领,应贴尽贴”要求,将“场所码”“数字哨兵”的设置使用作为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场所恢复经营的前置条件。凡企业复工复产复市,都要通过“场所码”或“数字哨兵”对相关人员的核酸检测、抗原信息、疫苗接种等防疫数据进行比对,精准筛查相关人员健康状况。
除确保已开放的医疗机构、宾馆旅店、保供场所、复工复产企业、及其他列入防范区的开放场所全部设置使用“场所码”或“数字哨兵”,近期不断强化各类场所的覆盖面,细化颗粒度,对居住小区、沿街商铺等场所加强工作推进力度,做到贴码到楼、到弄,同时严格落实进出小区工作人员、保供和快递人员扫码工作,确保“应扫尽扫”。
为确保申领无障碍,相关部门还提供远程帮办服务,在线指导场所主体完成“场所码”申请、下载和张贴操作。对于暂未解封及申请、张贴存在困难的场所主体,政务服务部门主动服务,做到“送码上门”。
同时,黄浦区建立健康核验异常情况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发送疫情报警,及时发现、精准溯源、分级响应、分类处置,政府部门和场所主体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跨部门、全链条闭环联动机制。
作者:顾一琼
编辑:施薇
摄影:赵立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