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吴虎生(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演员)采访记者:宣晶
“封控在家里,没有把杆,就把房间里的窗框、椅子当作把杆;进不了剧场,客厅、阳台、卧室,甚至一张瑜伽垫都可以成为舞台。”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吴虎生在上海“足不出户”的日子是平静的,也是忙碌的,新作《拥抱》就在这些日子里创作完成的。他说:耳闻目睹了那么多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故事,一个个普通人挺身而出的场景定格在了脑海里,他们的身影凝聚在了作品中。
把窗框变成把杆,舞台换成阳台——在青浦家中宅居十天,日子过得既规律又生动。每天上午,我雷打不动“自修”芭蕾基训课,下午到晚间编新作品、拍短视频、开视频会。有朋友问,舞台演出停摆那么久,你天天忙活还有什么意思?我的答案或许已经融入了这支全新舞蹈《拥抱》中,通过舒曼的钢琴曲和我们的肢体语言传递信心,让观众感受生命的可贵,拥抱明天的美好。尽管在空间上相隔,但我们相信,即便无法触碰到彼此的拥抱,艺术也能带来温暖、勇气和力量。
回想3月中下旬,疫情似乎让城市的脚步渐渐放慢,但芭团的排练厅里秩序井然——每天9点30分,钢琴声准时响起。芭蕾基训课唤醒每一位演员的身心,为接下来一整天的排练做好充分的准备。3月30日,辛丽丽团长带着演员在排练厅直播芭蕾大师课,我和师弟师妹们戴着口罩完成着一个个动作组合。芭蕾“云课堂”在抖音、文汇融媒体等平台的直播播放量总计接近200万。网友跟随镜头走进上芭的排练厅,了解和感受“停演不停功”坚持排练的日常。当时,我完全没预料到,突如其来的疫情会如此深刻地改变当下的生活。
“志愿者名额要抢的!”
我家住的小区8栋楼宇,总共200多户人家。居家第一天,我就去社区报名当志愿者,没想到邻居们热情高涨,人数早已招满,工作人员说“志愿者名额要抢的!”还安抚我安心等待“下一批”。芭团来通知,每天上午9点半大家就要准时上线练功——芭蕾演员不能干等,得动起来,这样才能在大幕打开时,迅速以最佳状态重返舞台。
但是,专业的训练装备都没来得及搬回家,大伙儿们就在微信群里商量怎么因地制宜,开展特殊的居家基训课。没有把杆,我们就把房间里的窗框、椅子当作把杆;进不了剧场,客厅、阳台、卧室,甚至一张瑜伽垫都可以成为舞台;没有观众,家里的亲人、宠物是最特别的“监督员”;团长还不定时地给大家“云指导”,督促所有演员自律练功。
演出停摆了,创作不能停
线下演出停摆了,但创作不能停。这些日子里,我投入到了现代芭蕾舞剧《没有边界的旅程》的编创之中,45分钟的作品已经完成了80%;还有新作《拥抱》则是由东方卫视邀约创作。两年来,耳闻目睹了那么多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故事,特别是一个个普通人挺身而出的场景定格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的身影凝聚在了我的作品中。
虽然编创《拥抱》只用了三个小时,可拍摄短视频却很费工夫。我不但要自编自导自演《拥抱》,还翻箱倒柜找出手机自拍架,自行摸索舞蹈影像的拍摄,尝试全景、中景、特写等不同角度的拍摄。而且《拥抱》是一支全新的“隔空双人舞”,我跟“舞伴”戚冰雪还必须开视频会议不断商量磨合,才能让分头拍摄的视频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最终短视频成片只有三分钟,我们拍摄了足足三天!
有时我甚至在想,随着“云舞台”“云课堂”的迅速普及,或许这种全新的艺术创作方式也会成为一种潮流。好了,我得赶紧去给网友们拍摄芭蕾基训课抖音短视频啦,咱们“云上见”!
作者:吴虎生
策划:宣晶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