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通知,今天早上全小区测核酸,能到岗的志愿者请举手。”早上6点半,社区群里的一条紧急信息“炸开了锅”,招募、梳洗、下楼,半小时内所有志愿者整装待发。迅速、高效,用时3个半小时,这支“小太阳”志愿队完成了拥有8000多名居民松江广富林街道某社区的核酸检测。
为何这么快?这离不开志愿者团队的“精兵强将”,也离不开日趋成熟的“行动指南”。青年志愿者团队共有200余人,全部来自于社区年轻居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所在的家园。
在此之前,该小区测核酸集中于中央的北广场,尽管分了不同的队伍,但交错的人群难免存在风险。业主李楠是志愿队伍发起人,她和团队中的核心成员为了一条绝佳的方案绞尽脑汁。有成员提议:“干脆将核酸检测点分散到小区四周。”
说做就做。志愿者核心成员与居委会成立了“抗疫指挥部”,根据楼宇地理位置和楼道户数两个要素进行“切割”,69个楼道就被划分为8块区域。每块区域单独选出“点位长”并建立群组,一旦小区有通知下发,便会形成从居委会领导的抗疫指挥部,到点位长再到业主的完整流程。无论是核酸检测,还是解决居民急难愁,都通过这样“网格化切块”得以实现。
有了“点位”后,核酸检测所面临的烦恼迎刃而解。李楠和团队成员拿出一张小区地图,分别标注“点位”所覆盖的楼组范围,每个“点位”的中心空地,则设置为核酸检测区域。以小区中央人工河为界限,成员们按照“不走回头路”的原则画出合理的路线。“居民可以真正实现家门口测核酸,人流少、速度快,避免在室外待得过久。”李楠介绍,以一个圆盘为例,以往小区测核酸集中于圆心,现在则分为八块分散于圆周处。
要知道,为了核酸检测,青年志愿队推出了连续两个“使用指南”,还讨论设计了团队LOGO,增强队员归属感。在这之中,首版“守则”是依据经验总结出的突发情况工作流程图和思维导图,每个步骤需要多少人、每人工作具体怎样操作、所佩戴工具有哪些,清晰罗列于流程图中。
其实,这支青年志愿队的成立有些“偶然”。3月10日晚小区临时通知测核酸,居委会忙得“揭不开锅”。李楠便主动承担答疑解惑工作,得知工作人员人手紧缺时,她发起了社区青年志愿者“招募令”。很快,一支名为“小太阳”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初步建成了。最早,这群志愿者队伍只负责支援核酸检测,随着人数慢慢增多,他们扩大“业务”——上门送菜、心理疏导等等。一些平时抽不开身的热心业主仍积极报名,见状,志愿队便拓宽了“线上服务”,让这群人专门在“云端”负责信息发布、任务调配等工作。
这些天,志愿队成员们依旧“聊个不停”,他们仍在为后续保障出谋划策。“我们只是尽到一小份力量,由此能汇聚成更大的能量,共度难关。”李楠说。
作者:占悦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