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万籁俱寂。浦东新区区级机关工作党委党员青年孙璐的手机依旧亮着。她仍在一单单核算物资,看看居民们的“购物车”还能再添置些什么。这几天,孙璐所在的楼栋处于封闭管理期,她的志愿服务也从“线下”转战至“线上”。
“说实话,看到‘大白’人手紧张特别歉疚,很想加入他们,”虽然“宅家”,但孙璐的志愿服务依旧没有停摆。她主动告诉大家,自己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只要有问题随时可以来找她。
孙璐所在的陆家嘴街道某小区,多为上世纪80年代的老公房,足足有80多个楼栋。由于居民人数众多,发布物资清单时无法用一个群组归拢。也因此,每次拼单都要成立一个单独群组,由各楼联系人发布需求。虽然看似是小小的楼组联系人,但各项联络杂事可不少,几乎要“手机不离身”。关键时刻,孙璐主动站了出来,承担起所在楼栋的物资联系工作。
“在单位我是做联系协调工作的,在小区做志愿服务也是一样,”孙璐说自己的这项志愿服务没什么特别。但对不少“生手”而言,其中蕴含的技术点却不少。譬如,针对不同群组,收集需求的方式也不同。在楼组群收集需求时,她采用“群接龙”模式,简单方便,居民们可“一键操作”。在大群汇总需求时,她将自家楼组的物资需求,一一详细填进电子共享文档。组织者能借由电子表格,直观迅速地统计需求,减少耗在整理上的时间。
打开孙璐的社交软件,如今被“置顶”的群组几乎统统与居民们的“菜篮子”有关。为了能及时听到提醒,她也不敢调成免打扰模式,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消息。“物资需求的发布比较临时,我要及时跟进,这样才能减轻大家负担。”有时,孙璐还会遇到要拼单的情况。以最近的酒精团购为例,部分居民家中的防疫物资库存不够,但又够不上起送份数。为此,孙璐接连询问了好几个楼组长,看是否能集结拼单。“即便不是大部分人的需求,但只要是刚需,我们都会尽可能满足。”
不仅是“爱心团长”,时刻蹲守群组的孙璐,也成了群内的消息“小喇叭”。有社区“大白”将物资送上门,但楼内居民却没有第一时间响应,孙璐便会在群里迅速@,让对方尽快将物品取走。“特殊时期,早一点取走物品,减轻‘大白’负担,也降低风险。”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