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今天,太平洋战争爆发。对当时在上海避难的犹太难民来说,他们的生存境地也因为这场战争发生了改变。日前,“太平洋战争爆发与上海犹太难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举办,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近20位专家学者与两位原上海犹太难民,围绕“太平洋战争对上海犹太人的影响”和“上海犹太难民史”交流讨论,以史为鉴,启迪未来。
“太平洋战争进一步推动了日本对在沪犹太难民态度的转变。”与会学者指出。据统计,1933年至1941年,先后有约2万名惨遭德国纳粹迫害的犹太人,赴上海避难或寻求中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德国与日本结成同盟国,让当时在上海避难的犹太难民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1943年,侵华日军在位于虹口区的提篮桥地区设立“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迫使犹太难民迁入,限制他们的行动。当时的上海人民同样遭受侵华日本的蹂躏,中犹两族人民守望相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其中,一些犹太难民积极投身到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至今保存着与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三位犹太难民事迹:被誉为“新四军中的白求恩”的罗生特,是1939年流亡到上海的犹太难民,在1941年成为第一个参加新四军的国际友人,曾在新四军总部医院工作,并担任卫生部顾问,治愈了许多战士;同样在1939年抵达上海的傅莱被称为“晋察冀的红医战士”,起先在虹口难民传染病隔离医院工作,联系上中共地下党后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两次反“扫荡”中参加战地救护,1945年初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建立了生产粗制青霉素的实验室,获得八路军总部通报表扬;“根据地的洋八路”汉斯·米勒,其父母是流亡上海的犹太难民,1939年他通过中共地下党组织,将国外援助中国抗战的600箱医药用品和1辆大型救护车送到延安,后前往太行山前线担任医生和医学顾问,治疗了无数抗日军民。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表示,从学界早期关注“来华犹太人”,到如今“在上海的犹太人”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可见这段历史有着恒久魅力和深远意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80年之际,中外专家就最新发现的史实进行多维度的考证探讨,对亲历者的经历进行更为细致入微的研究,继续对这段独特历史进行不同层面的解读,将推动该领域的国际研究不断深入,而上海作为“海上方舟”所展示出的大爱与包容,也将形成更广泛的共同记忆,代代相传。
作者:单颖文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