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亮码,这一为了公共卫生安全设置的信息核验流程,将成为我们每个人都要恪守的法律义务。
今天上午,《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促进和保障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的决定》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在厘清相关主体法律义务的同时,《决定》也明确了“最小够用”原则,即采集的个人信息仅用于疫情防控需要。考虑到紧急就医、老人不擅用智能手机等特殊突发情况,《决定》还授权市人民政府制定个人疫情防控信息核验措施具体办法。
当前,本市疫情防控进入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阶段。“有必要通过地方立法为规范推进‘场所码’或‘数字哨兵’等个人疫情防控信息核验措施提供法治支撑,”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这样注解。她还表示,这是本市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的综合性决定,将助力依托大数据资源平台,推动“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双向融合、相互协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流程再造,努力建设数字政府。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确保“不漏一人”“不留死角”
“及时、管用”,不少代表们这样点赞。在他们看来,此次信息核验入法,与两年前“戴口罩”入法如出一辙。这意味着,上海的防控应急措施始终都以法律为依据。
眼下,上海正处于向常态化防控转换阶段,超市卖场、农贸市场、便利店、药店正分批分条件有序恢复中。能放开的前提是“控得住”,而信息核验正是“不漏一人”“不留死角”的重要手段。
政府部门、场所管理者和经营者、个人……针对不同主体,《决定》分别明确了其对应的法定职责和义务。其中包括,相关政府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日常监督检查和指导;场所管理者、经营者根据要求开展信息核验,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联动处置;个人应积极主动配合亮码验证等。
当信息核验成了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义务,也有市民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会否因此泄漏?对此,《决定》明确,信息核验中采集、处理个人疫情防控信息应当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集的个人信息仅用于疫情防控需要,任何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泄露。否则,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会责令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罚。
“上新”数字管理新办法,让社区小店更有支撑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目前,上海的保供链正一点点恢复运转。首批进入复市“白名单”的1300多家商超企业和复工企业,“场所码”“数字哨兵”都一一覆盖,人防技防物防力量较强,也为信息核验提供了有力基础设施保障。
然而,走访中,市人大代表孙军也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许多社区小店人员配备薄弱,店主们反映抽不出额外人力来验码。”孙军说,“一人一店”的现象在社区十分普遍。为此,他建议,相关部门在制定配套措施时更具实操性。
“能否考虑将数字哨兵查验码的结果同步运用至微信或支付宝结账系统?”他建议,可以将健康码的真实性、有效性作为结账的前置条件。这样一来,即便人手不足的社区小店,也能做到在结账环节“留痕”,便于后续人员追踪和流调,减少复工复产后小店的安全隐患。他认为,市大数据管理部门应当继续加强研究数字化管理新举措。
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需要每一个“我”的努力守护。代表们认为,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至关重要,要引导市民群众自觉养成“凡进场必扫码”的好习惯,形成全社会进公共场所主动“扫码亮码”的好氛围。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