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有人聚集聊天,请及时赶到现场进行劝阻。”不久前,金山区金山卫镇星火村村民小组长计元飞接到了村委会委员陈斌杰打来的电话,挂下电话,他就前往路口对聚集行为进行制止,从接到电话到成功劝阻,全程用时不到5分钟。
“我们通过‘智慧村庄’信息管理平台上的道路监控探头,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村口值守、动态人流、路面人员集聚等情况,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进行协调处置。”星火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奚明芳告诉记者,该平台运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能够实现网格化排查全覆盖,既缓解了基层防控力量紧张局面,又提高了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创建“无疫村居”中凸现出了“智慧力量”。
4100多个村民、租户精准定位到具体的微格
据了解,星火村的原已有的“智慧村庄”信息管理平台共分为“总览”“智慧党建”“社会治理”“新村民管理”“河道管理”“村务公开”6大主题版面,包含了道路监控、河道监控、高空鹰眼等81个各类监控探头。疫情以来,星火村充分依托该平台,蹚出了一条数字化转型赋能疫情防控新路子,最大限度消除潜在的风险源。
在已有的党建网格基础上,综合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居住集散程度和社会资源等情况,将全村分为1个总网格、4个子网格、20个微网格,与村党总支下的党支部、党小组设置相匹配。每个微网格内又根据农村宅基分布情况,以5-15户家庭为单位,在埭头上设立更小规模的宅基网格,用金字塔型的“村—网—格—埭—户”五级架构优化了传统的“村—组—民”管理架构,把全村4100多个村民、租户精准定位到具体的微格中加强管理,把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和组织力吸附到每个小微单元,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面的疫情防控网络。
星火村将村“两委”班子、支部党员、报到党员、条线干部、三支队伍、群众骨干等287名工作力量和志愿力量化整为零,分组分片配置到每个微格。成立“微格党群服务队”,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或埭长担任队长,确保每支服务队配备3-5名队员,并进一步吸收乡贤能人、热心村民,组建多个服务小分队,当好疫情防控的“宣讲员”“示范者”“贴心人”,让党的工作触角和疫情防控的具体要求能够延伸到宅基埭头、每家每户。
“微格党群服务队”精准服务在微格
志愿者俞雪红是星火村“微格党群服务队”的一名队员,她积极与村里对接联系,帮助组内的村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共20余人解决就医配药难题。同时,她还通过定期上门走访,询问村民的生活需求和涉疫诉求,并及时提供“送上门”的服务。
依据微格管理,星火村建立了服务包干制,每名“微格党群服务队”队员包干联系3-5户村民,具体负责在微格内开展人员信息、健康情况、风险隐患等排查,承担政策宣讲、巡逻劝导、清洁消杀、道口值守等任务,督促村民群众落实各项防疫政策和措施。同时,把日常工作更多放在为民服务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及时收集村民群众生活需求和涉疫诉求,通过建立“问题、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在统筹用好上级服务资源的同时,发挥微格内党群服务点、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资源优势,为微格内村民群众精准提供物资供应、就医配药、关心关爱、矛盾调解等服务。
该村还优化了“智慧村庄”管理平台模块设置,上线疫情防控功能板块,通过联通区社区疫情防控大数据,将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数据信息导入平台,与微格内户籍信息、居住情况、人员轨迹等数据精准匹配,智能检索筛选人员流动、未参加核酸检测、有无密接或次密接人员等情况,一屏掌握全村各个微格内疫情防控实时动态。
在整个疫情期间,星火村依托“户—埭—格—网—村”五级自治组织架构,充分发挥网格连通“家门口”的优势,不断满足村民在就医、买药和物资供应等方面各类需求,以网格打通为民服务“最后100米”。
“一户一码”,构建“来时登记、走时注销”管理模式
4月28日上午,村民刘衡荣来到了村委会填写关于复工的《个人承诺书》,回到家中,她用手机扫了家门口的二维码,填写好离沪时间、离沪(目的地等信息后,准备收拾东西返回工厂上班。
随着村域内部分企业已开启复工复产,村内的来沪人员也陆续回到工作岗位进行闭环管理。为实时掌握复工人员动向,星火村推行“一户一码”,构建了“来时登记、走时注销”的管理模式。在每户村民家门口张贴“住户码”,扫码登记人员信息、线上签订租赁协议,系统后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村干部第一时间掌握人员风险程度,及时作出研判,有效管控降低外来输入风险。
除了关注辖区内的动态,实时掌握村民疫苗接种针数以及核酸检测次数情况,避免人工比对可能产生的遗漏;加强来沪返沪人员管理,实时查看房屋入住人员信息,确保人员底数清、情况明……这些功能的发挥也是星火村运用数字化技术助力疫情防控的具体表现。
“我们村处于城乡结合部,辖区企业51家。近期,部分村民返回工厂上班,为及时更新村内的人口数据,村里会告知他们上班前扫一下家门口的二维码,离沪时间、离沪目的地等相关数据就会汇入智慧村庄系统,并对人员信息进行注销,确保人员库是实时更新的状态。”据奚明芳介绍,接下来,将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在“一户一码”的基础上,增加类似“场所码”的功能,精准掌握来沪人员的动向。
作者:薄小波 周倩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