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海洋石油局勘探六号钻井平台承钻的渤海某生产井作业顺利完钻,完钻井深5813米,再次打破渤海油田最大钻井深度纪录。
与前两次破纪录不同的是,平台这次作业处于上海疫情防控攻坚时刻,部分驻守员工已在岗接近42天。“回头看看,这次的纪录真不容易,疫情、井漏、设备故障,各种困难都遇上了。” 平台经理王成国感叹道。
夜晚的海面,大风擦着耳边呼啸而过,海浪撞击着桩腿泛起阵阵浪花,勘探六号的灯光聚向钻台,不断闪烁的人影,预示着一场遭遇战即刻打响。钻进突遇断层,钻井液迅速漏失,如不及时处理,地下活跃的油气流随时有涌出的风险。
平台环境受限、又值凌晨时分,多耽搁一分钟,就面临更大的风险。王成国带着兄弟们下泵仓、搬药剂,1000多吨的泥浆材料从天黑搬到了天明,干活干累了,大伙儿就顺势坐在泥浆包袋上休息片刻。药剂加完时,口罩、手套、眼镜上都糊满了一层厚泥巴,汗水和泥水浑然一体,经过十多天不间断的作业,他们终于高效地完成了井漏处置,第三次打破由他们创造的渤海油田最大钻井深度纪录。
疫情当下,对海上正常工作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承担着平台物资吊运、保障安全作业的吊车在作业关键时刻出现故障,往日只需从仓库调拨备件发往海上的简单操作,现在却因道路管控、物流不畅,在此刻的上海变得十分棘手。时间不等人,机械工程师出身的王成国,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他爬上10层楼高的吊车,大风灌满了工作服,他只能眯缝着眼睛往前匍匐,为了寻找故障点,白天他爬上爬下十几遍测试,夜里还要翻阅资料、与岸基人员连线问诊,凭借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经过连续一周夜以继日的奔忙,困难最终被攻克。
海上平台犹如一个孤岛,为防止病毒感染,外来人员、补给物资都需彻底消毒。在闷热的海上,值守员工穿上厚重的工衣套上防疫服,背着50多斤的消毒箱,爬上爬下、里里外外进行消杀,不放过任一死角。“一般到中午时候,甲板经过暴晒后温度能达到50℃甚至更高,那种情况下才是煎熬。”王成国说,往往一趟下来,浑身上下都已经湿透了,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双手也被泡得发白起皱。
“与陆地上的防疫相比,海上员工在心理和体力上都承受了更大的考验。”王成国说,面对延迟换班、超长待机,平台员工们怀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忠于职责,用实际行动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贡献力量。
作者:陈炳超 张发 周渊
编辑:杨柳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