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倪,你怎么脸色这么差?是不是生病了?别再撑着了,核酸检测有我们看着,你快去休息吧。”“没事没事,我就是感觉心慌胸闷,有些气短,我稍微坐一会就没事了。”
过了一会,细心的志愿者见她的脸色还是很差,实在不放心,强行把她扶到居委会“盯着她休息”。为能早点返回忙碌的核酸、保供现场,大倪拿起手机在“微信诊室”向小区“白衣天使”咨询自己该吃什么药。没曾想,5秒不到的时间,“白衣天使”们数条信息涌过来,“保心丸赶紧吃起来”“我现在给你送点药来”“你这个情况,必须赶紧躺下休息”……大倪这才乖乖吃了保心丸,短暂休息了几小时。到了晚上,又继续投入繁忙的抗疫任务。
“拼命三郎”大倪,就是普陀区长征镇象源丽都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倪晓倩。大倪是居民对她的昵称,说她像邻家姐姐一样和蔼可亲,笑起来时嘴角绽放2个小酒窝,像花儿一样美。
从不碰助动车的她,“摸爬滚打”中学会了新技能
象源丽居委会下辖象源丽都、绿洲湖畔花园2个小区,住户近3100户8000多人,居民区工作人员只有8人。3月4日始,象源丽都陆续开始封楼,居委会唯一的男同志封控期间长期夜班值守雨中奋战,导致腰椎受伤被迫回家休养。后来,疫情防控一波又一波重任来临,倪晓倩带领着平均年龄34岁、清一色的“娘子军”吃住干在居委会,与380余名志愿者一道守护全体居民的安康。每当被问起,是如何承担起繁重的抗疫任务时,倪晓倩总会说,“居民的认可,是我们社区工作的全部KPI!我们用肩膀扛着,用生命撑着这份百姓的信任。”
核酸检测、物资配送、门岗把关、阳楼消杀、为老服务……哪里有需要,倪晓倩就冲向哪里。哪里有缺口,倪晓倩就补在哪里。4月的天气,忽冷忽热,暴雨不断。保供物资配送、团购物资短驳,都极其考验小区的运力。为提高效率、更好服务居民,不会骑助动车的她,悄悄学了这门新技能。
那天下雨,她为了让志愿者和社工能稍微休息,自己骑着助动车去给居民短驳物资,结果不曾想,雨天路滑加上新手不熟,车上物资比较沉,结果一个不小心,她重重摔倒在地,手腕一下肿了起来,坐在雨中足足挣扎了五六分钟,才终于爬了起来。忍着痛,她继续推着助动车把物资安全送达居民家门口。回到居委会,她拿起手机咨询了“白衣天使”,悄悄用了药后继续投入工作。事后她笑说,这恐怕是她第二次动用书记身份,为自己咨询“微信诊室”。
组建七彩志愿者,她逢人便说“奉献最大的是志愿者”
小区封控管理以后,各种各样的矛盾困难连续出现,防控任务繁琐又紧迫。仅靠8个社区工作人员,根本无法打赢这场防疫大仗硬仗。倪晓倩发挥她曾经的国企管理经验,根据疫情防控实际和居民需求,成立10个志愿者服务队,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分配物资、点位维持、配送快递、代配药品、治安巡逻等难题。志愿者们也挺身而出,主动亮身份、践承诺,成为象源丽都居民区抗疫的主力军、突击队。“红、金、黄、绿、青、蓝、紫”七彩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扛起象源丽都居民区“防疫大旗”。
封控期间,居民的配药难一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疏通这个堵点,象源丽都居民区党总支与志愿者代配药组多次召开红色议事厅会议,倪晓倩与组员充分交流、反复沟通,经过几天的摸索,逐渐理顺、优化配药流程,形成配药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大大提升配药效率。配药组从最初的4人,扩展到现在15人,完成配药600余份,解决了居民的燃眉之急。
同时,倪晓倩通过全员核酸、物资发放等工作,进一步优化日常的“四百”走访、楼组党建等机制。细心的她发现,社区有医疗背景的志愿者竟然不在少数;而有问诊求医需求的居民也不在少数,那为何不建立一个问题清单、需求清单,搭建一个互联网问诊平台呢。一向雷厉风行的倪晓倩说干就干,经过与志愿者们的反复商议,她决定将社区内近70名有医护资质的志愿者凝聚起来,开通一个互联网“微信诊室”。由楼组长或患者居民发布求助信息,第一时间传递至志愿者群,医师进行线上预判诊疗,给出就医建议。
自开通以来,社区“问诊需求”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紧急的医疗需求,如突发骨折或急性胆囊炎等,视患者伤势进行判断,轻者当场诊治,不便诊疗的则及时通知居委会协助转运至医院;二是针对一些慢性病和处于康复期的患者,主要给予一些用药建议,从生理心理上进行康复专业指导。“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支医疗救助队疫情期间开了一张又一张身边的“处方”,治愈的是病痛与恐惧,诠释的是“医者仁心”和邻里互助。
还有,金喇叭志愿者服务队、紫烟侠消杀队、蓝骑士配送队、红袖章巡逻队等队员们职责明确,机制健全,随叫随到,成为象源丽都居民区抗疫的重要力量,将各项防控举措扎扎实实落地落细。倪晓倩经常对志愿者们说,“我们都是爱的追光者,用感动的光照亮你和我,路再长我们一起并肩作战,一定能走到天亮。”
作者:张晓鸣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