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一段怎样的路程,能在静安区这个中心城区的范围内让往复行驶里程达到200公里?
这却是青年志愿者邵暘最寻常的一天。从静安区最北端到最南端来回开上10趟,又在街巷里弄反复穿梭,为的,就是给老年人配各种急需药品。
担任配药志愿者14天来,邵暘已完成了近100单配送。最繁忙的一天内,他为21位病患送出特需药品,来回跑了三家医院。一直独自奔波在配药送药路上的邵暘,突然发现自己这两个星期一路来去匆匆,连一张工作照都找不出来。“所有的感动和感触,都留在了朋友圈里。能留下回忆,那就干得值得!”
配药是封控期间许多家庭的“急难愁”,尤其是特需药品。当看到静安团区委招募配药志愿者时,邵暘第一时间报名。“我至今还记得赶到华山医院拿药时的场景,20多袋药‘摊’在桌子上,药盒上都是读起来都有点拗口的‘怪名字’。”那天下午,他一边拿着花名册,一边搜寻药物,逐一对号入座,花了40分钟才完成药物分拣。
37平方公里的静安区,面积不大,但辖区内里弄街巷多。不熟悉道路的他,还常吃“闭门羹”——好不容易找到某小区,却发现正门不通,得走小路去侧门。他只能将车停在路边,把药品抱在怀中,穿上防护服走过去。那天天气闷热,下着蒙蒙细雨,眼镜上全是雾气。但他已顾不上这些,将“救命药”送达后,没来得及缓口气,立刻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除了一个接一个的“任务单”,他还经常认领“突发情况”。一次送药途中,邵暘接到了电话:“一位从外地来沪看病的小姑娘,药吃完了急需帮助。”小姑娘患有双向情感障碍,一个人留在上海。得知情况后,邵暘立即掉转车头,赶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抵达后发现那里只能给复诊的病患配药。“此路不通,我只能赶紧想其他办法”。
一头是“开不了药”,另一头则是不配合的病患。当时,小姑娘情绪不稳定,反复称自己不需要吃药。邵暘与居委会讲明情况紧迫性后,一同上门与患者沟通,以“大哥哥”的口吻安抚其情绪。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病患情绪趋于稳定,邵暘随即赶往华山医院,最终配上了几副关键药品送到病患手中。
“兜圈”的不只是送药,还有找药过程。一次,邵暘得知一位刚接受肾脏移植的患者家中抗排异药见底。为帮助该患者配到“救命药”,邵暘在仁济医院与华山医院之间反复奔波,才将药品配全。
他还主动揽起“临时单”。每次在医院门口,他发现门口站着手足无措的老人。要么缺核酸检测报告,要么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进入医院开药。“把医保卡和处方告诉我,我来帮忙。”话音未落,8张医保卡就塞到了他手中,药品包括胰岛素、中成药、精神类药物等各种类别。他从一楼小跑至顶楼,走进几乎每个科室询问,才将这些“临时单”完成。“反正配一份药也是配,配十份也是配。对我来说举手之劳。”
作者:占悦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