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就剩几根萝卜、几个土豆了”,电话这头,上海仁德基金会工作人员杨少剑清楚感受到对方的焦灼不安。
打开外卖平台,一家家商铺的购物车开始变“灰”。即便有些显示“备货中”,但几乎没有再亮起来的时候。长租在浦东新区北蔡镇一座公寓楼内的151名住户,开始不安起来。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滞留。他们之中,有刚来上海数月的家政阿姨,有打临工的装修工人。疫情之下,因停工无收入来源的他们,遇到不少现实之困。
在市民政局指导下,上海仁德基金会与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发起社区关爱志愿互助行动。从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到外来务工人员,这些特殊困难人群,都是他们的关爱对象。
口述人:杨少剑
采访记者:王嘉旖
我是上海仁德基金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各类求助电话的“接线员”。
帮扶特殊困难人群,最难的是及时找到他们。特别是那些因疫情临时遇困的外来务工人员。许多人初来乍到,没有熟悉的人情网,遇到困难也不知该向哪里求助。
他们都很朴实,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想给别人添麻烦。这座城市里还有许多角落需要我们关注。城中村、公寓楼、仓储库房……找到他们、帮助他们,是我在这个春天做得最有意义的事。
来自“暴风眼”的求助
那是4月初的一天,平台收到一则来自浦东新区北蔡镇的求助信息。于是,我立马打电话跟进核实相关情况。
大家都知道,北蔡是本轮疫情的“暴风眼”,很受关注。但这次通话对象又很特殊,因为他们是一群长租在公寓楼的外来务工人员。相比于居民区,公寓楼没有居委会,只有寥寥几人的管理团队,这样的组织力很难应对大量的防疫事务。
3月下旬封控之初,租户们的心情还很稳定。毕竟,公寓底楼就是一圈商铺,备货都还充足。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情况开始不一样了。先是毗邻路口关了好几个通道,再是底楼商铺的存货开始见底。有租户家中人口多,冰箱一打开,早已空去了大半。眼看顶不住了,租户们开始在各类平台发求助信息。我们就是在那个时候,借由社区关爱志愿互助行动开始介入帮忙的。
慈善超市的“应急仓库”
一开始,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公寓内一共有151人。商量后,我们决定按人头发物资,不按照户数发。这是因为,公寓楼租客情况相对复杂。如果按照户数发,有些家庭可能消耗个两三天后,物资又见底了。
情况紧急,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上了浦东新区陆家嘴公益基金会,对方运营着一些慈善超市。我们平时也会与他们不定期合作。慈善超市在物资整合、调集、配发等方面有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临时仓库储放物资,能发挥应急作用。
由于物资种类丰富,找渠道的过程并不容易。最终,我们顺利配到了151份物资包,里面有米、面、牛奶等刚需物资。
采购完成后,慈善超市还立即帮忙打包分装。在核实求助信息后的第二天晚上,满载着物资的货车就驶进了公寓。租户们在阳台上看到,高兴得不得了,公寓负责人也给我发信息,说特别感谢。
失语人群的“燃眉之急”
对楼内的不少租户来说,这批物资真的是解了“燃眉之急”。这段时间,他们也陆陆续续通过群组接龙团购物资。但接龙时,总会有几户人家几乎从不发言。公寓负责人也专门排摸过这些在群组里的“失语人群”,大多是平时打临工的人。由于封控,他们没办法开工,收入也成问题。紧急筹措到的物资包,对他们而言,真的很重要。
相比已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几年的打拼者来说,那些在封控前几个月刚来这里寻觅机会的人,更困难。
救助中,我还碰到一个做家政的郑阿姨,大概四五十岁的样子,刚从外地来上海。没想到,就遇上了封控,什么准备也没有。一开始,她还跟室友共享物资。但时间久了,郑阿姨不好意思总吃别人的,便向平台发来了求助。她是个节省的人,电话中的语气也特别朴实。她跟我说,“只要一点就好,够吃就行”。收到物资的郑阿姨,不仅跟我们道谢,还说,“要继续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需要的人”。
截至目前,“社区关爱志愿互助行动”累计收到求助信息 212 条(已去重),已核实了 205 条,救助了 351 位独居老人、507 位困难外来务工人员、507 户残障困难家庭及 232 名困难个人。
每个数字背后,链接的都是一个个鲜活个体。或许,单一平台的力量有限,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社会组织、每个基金会都行动起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特殊困难人群扛过最艰难的时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情暖意。
口述人:杨少剑
采访记者:王嘉旖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