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有人需要配药吗”,王洪俭又主动在业主大群里找活儿干了。
前几日,温度骤升。顶着大太阳,王洪俭骑着共享单车,怀揣十四五份居民的用药需求直奔社区医院。
医院里,配药队伍很长,一眼望过去都是跟他一样的“配药志愿者”,每人手上一二十张医保卡。换好医院提供的防护服,王洪俭赶紧排在队伍最末,翘首等着……等配好药,五六个小时过去了,回到小区已是晚上七八点。这时,王洪俭才想起来晚饭还没吃,因为戴了一下午的口罩,水也没喝上几口——这是王洪俭在小区做志愿者的第11天。
“这个紧要关头,我必须站出来”
王洪俭,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通号分公司第一党支部书记,住在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杨家浜社区。4月1日,浦西地区实行封控,此前在单位住了3天的他顾不得连日值班的疲惫,在“先锋上海”平台报完后,就赶到居委会领任务。
从办公室到居民区,王洪俭一开始并没有方向,“但内心有一股力量,到了社区就自然而然想做些什么”,从维持核酸检测队伍秩序,帮助老人登记,到物资分装、配送,他全程参与。
头两天适应期一过,这个有着24年党龄的老党员就不甘心“等活儿”了,居委会、业主群两头问,见到“任务”就随时顶上。“共产党员就是要多承担一些”,他这样说。“遇上居民有什么不理解的,大白需要协调帮忙的,我希望能帮上忙”。
当志愿者的第六天,一早起床,王洪俭收到一条消息,让他感觉“瞬间失去了主心骨”——居委会成员全体被封控了。但他马上发现,一位被封控着的居民区副书记仍然“在线”,凌晨4点还在群里安排第二天核酸检测相关工作。“他们太不容易了。我更要迎难而上”,这个1973年出生的北方汉子哽咽着说出了这句话。
“在社区群引导正向交流是党员应担责任”
疫情下,焦虑情绪蔓延到了小区业主群。各种来路不明的信息,让群里的气氛一度非常紧张。“不信谣,不传谣,是党员的基本素养”,在王洪俭眼中,在社区群里引导大家正向交流是每一位党员应担的责任。他充分了解各类官方消息,积极参与群里互动交流,“可能是说话比较正气,也都找得出根据,大家慢慢接纳了我的观点”。后来,他被推为群管理员,成了200多人的云上“老娘舅”。
“疫情期间尤其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王洪俭希望自己可以在群里传递正向的抗疫心态。但面对群里时不时蹦出来的牢骚,他选择“只要不过激,就让子弹飞一会儿”。管理经验告诉他,对于大家的负面情绪要如治水一般,学会引流,“大家心里不好过,也需要个发泄渠道。居民群里太一板一眼,很多事情反而没法进行”。
为什么隔壁小区发菜我们没发?群里还常遇到类似发问。
“这类问题居民非常关心,回应不能拖,更不能虚。困难、背景了解清楚,事情做细了,居民们自然认同”。本职工作养成了王洪俭爽快、精细又务实的做事风格,如他所说“轨道交通是民生行业,做技术维保的尤其讲求快与细”,他认为对待老百姓的事更要如此,“就算一下子解决不了的,也要一直盯着。总之四个字:将心比心”。
当上志愿者后,王洪俭更忙了,家里人调侃他“24小时抱着手机”,半夜在群里跟居民们一起协调解决问题也是常事。“我一直呼吁把问题都抛到大群里,居民们一起帮忙解决。有渠道的提供渠道,有方法的贡献方法。毕竟,我个人能力也是有限的”,他欣慰地看到,这一招管用,“热心人还是多”。
作者:刘力源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