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防控正处于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全国各方力量驰援上海,同上海人民并肩作战、攻坚克难。数万名各路建设者96小时昼夜鏖战,投入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改造工作中。
国展中心方舱医院于昨夜今晨完成最后的设备调试布置等,今起正式开启分批交付,预计可提供5万张床位,是目前上海最大的方舱医院。
与疫情赛跑,早一点建成早一点启用
昨天下午,国展中心方舱医院8号馆里,中铁建工南京分公司工会主席张晔敏正安排着工人作最后的地面标识施工。顶着黑眼圈的张晔敏沙哑着嗓子在现场指挥协调,转身又蹲在地上反复核对。“4月4日凌晨3点,在南京项目工地上接到援建上海方舱医院的通知,第二天上午9点我们首批团队就正式进场开工了。”作为在外工作的上海人,此次能为家乡作贡献,他很激动。
7号馆、8号馆改造工程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建设面积为13万平方米,超过1.4万张床位。为了和疫情赛跑,所有援建人员没想过在哪里睡觉的问题。“根本来不及休息,早一点建成,就能早一点收治病患。兄弟们主动加班,实在累得不行就抱着睡袋找个角落眯一会儿”。
中铁建工集团上海分公司党委书记李广彬介绍,4月3日深夜11点,接到国展中心建设任务后,公司立即启动应急工作机制,迅速建立起综合协调、工程、安保、后勤保障等工作专班,集中优势资源和精锐力量,组织近500名管理人员、4000余名工人,筹集方舱隔断1.44万套、床位及配套生活用品1.44万套,投入上千辆大小型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24小时不间断作业。
8小时完成设计方案,50小时隔断整体完成,8小时安装完成1082套集装箱,累计完成电缆铺设513.2公里,72小时完成1.8万米给水管道施工,48小时完成588套给排水安装,不惜一切代价,只为早日交付。
细节设计上,项目团队保证使用功能的同时,高度重视细节品质提升。中铁建工集团安装负责人唐明晋介绍:每个床位配备了3个五孔插座,一次性解决用电需求,每间场馆台盆均配备小厨宝,24小时不间断供应热水。通过安装双向呼叫系统,为隔离人员与医护人员搭建了无障碍沟通桥梁。
“我是党员,就应该在更需要我的地方”
“接到公司援建通知,没啥犹豫的,就是干!”90后党员崔罡锋,是此次援建方舱医院的建设者之一。4月5日上午,刚完成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交付的他就赶赴青浦区。
3月28日,公司向全体员工发出动员令,援建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本在松江区的家中陪伴妻子待产的崔罡锋二话没说,把爱人托付给父母就主动报名上了一线。“两天后孩子就出生了,虽然不能在旁,但我是党员,就应该在更需要我的地方。”崔罡锋言语坚定。
中建三局承建国展中心3号馆、4号馆。该区域由两个独立病区组成,总面积约5.2万平方米,可放置约7400张床位。项目还包括16个护士站及相关配套用房。场内设置医护人员清洁区、受限区、配套运输通道等,场外配置医护宿舍用房。昨天下午,3号馆内已方舱林立,配置的都是专业医用病床,两头材质是PVC管,便于清洁消毒。床头配备了医用储物柜,三层结构,还在床头配备了台灯,便于病患不同的作息习惯。
在方舱医院,排风系统将构成负压区,室外空气经杀菌处理后送入方舱,而室内污染后的空气经过滤处理后排出室外,避免交叉感染。在这里,中建安装公司负责的排风系统由国展中心原来的排风管道改造而来,同时也是整个工程中高难度系数的施工内容。一根风管长达3.2米,直径达1.8米,为便于施工、节约工期,提前将所有管道在加工厂中一次性制成后运至现场组装,将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确保风管连接点“密不透风”。此外,管道落地支架安装点需要与移动卫生间、台阶等设施精准匹配,在卫生间尚未安装就位的情况下,项目团队将施工图纸细化到400多个具体点位,精准定位落地支架。
现场场景令人振奋:一面面鲜红党旗下,工人搬运物品时发出的劳动号子声、机械作业的轰隆声交织;一个个奋不顾身、专心致志的投入身影,更传递出齐心抗疫的信心和力量。
作者:何易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