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东公路至北沿公路,这是为数不多还能开放通行的道路。每天早上八点,会有一辆物资运输车在此经过,驶进新村乡。崇明区新村乡,地处上海的最西北,以“稻米之乡”闻名,实际居住人口7238名,老年人居多。
虽然位置偏僻,但新村乡的“嗅觉”依然灵敏。从3月20日开始,新村乡便启动排摸工作,了解统计辖区内村民的实际居住情况。6个村落以留守老人为主,坐落新村的冠华、正大等企业聚集着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在疫情封控期间,他们的物资从何而来?新村乡政府因地制宜,给出了一条解决思路——一方面,鼓励村民利用农村自留地共享菜园、互帮互助;另一方面,每天自下而上统计村民所需物资,打造“2小时配送链”,将物资从乡镇发到农户手中。
3月28日起,新村乡政府每天会出具两张工作表格。一张表格是疫情期间各村和企业人员保供物资需求登记表,登记每个村和企业、单位对蔬菜、猪肉、大米、鸡蛋的需求量,以“份”为单位。这些需求通过物资代购微信群统计完成,村委对接村民,乡政府对接村委,自下而上,有序运转。每天八点物资运送到乡政府时,工作人员会将物资分发打包,联系村委前来领取,以村为单位,按份分发。面对一爿爿的猪肉,村里经营猪肉生意的夫妇志愿前来帮忙,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帮助切肉分发。
除了最基本的食品,乡政府还有一张表格,名为“新村乡物资保供应热线每日基本情况一览表”,统计乡政府每天接到的热线电话,记录咨询电话的需求,包括代配药、紧急送医等。咨询之后,乡政府会第一时间派出车辆给老人送医,配送药物,并及时记录回访情况。表格中有一栏是“当日新增工作”,在常规服务外,每天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比如“聚焦封控期间使用瓶装液化气家庭,确保液化气家庭不能无气生活”“提供加大补贴力度的蔬菜和肉供应,做好统计工作”。
“这里就是新村乡的心脏,特殊时期,乡政府无疑是所有需求和供应的中转站,不仅仅只是对接肉蛋蔬菜大米,还有很多工作,总原则就是不给本乡百姓留遗憾,让工作人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寻找各类资源,在保基本、关注好重点群体和沉默群体基础上,重点落实本地群众和外来群众的互帮互助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通、效率高、效果好。”新村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潘青松将这种有序的运转归因为自下而上的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相互配合相互理解。
理解的基础是了解。4月5日上午10时半,新中村村委工作人员要去给一户人家送一袋猪骨头。这户人家并不是本地居民,户主蒋守宏动完胃癌手术不久,急需补充营养。村委在排摸时记下了这家的特殊情况,有适合炖煮的肉类都会留意着给他带一份。“老样子,肉还是之前的价格,你拿着给他炖炖汤,还有什么需要及时说”,女儿孙蓓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猪骨头,她说:“真的很感谢村委会,我们不是本地居民,但他们一直都记得我爸爸是个病人,有适合病人吃的都给我们送过来。”
这种“守望相助”的精神不仅存在于基层工作人员与村民间,还流动在每个村民的行动中。农村不缺自留地,难得的是,疫情当下,这些自留地都是本地村民与租住在此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共享菜园”。村民陆平家有一块大约7平方米的小菜地,住着陆平与另一位外来租客。前段时间的小青菜已经收割完,地上还剩一小拢大蒜、油麦菜,今天附近的村民给他送了6棵莴苣、一袋青菜,作为回馈,他拿出家里的一些大蒜。“我们两个人每天吃不了多少,这么多菜够吃三天了,我们邻居间互帮互助,尽量自给自足”,陆平今天又在翻新的田地里播撒了新的种子,“这里种番茄,给它们罩层保温纸,让他们长起来快些。”
谈起3月底以来的生活,村民并不沮丧。新卫村的马为凤声音洪亮,从厨房里抱出五棵大白菜,拉着记者说:“你过来看,我这里还有好多新鲜蔬菜,这片地里还有这么多。”马为凤家门口有一大片地,不同种类的菜长势茂盛。但这片地不是马为凤的,她是租住在这里的外来务工人员。户主常年不在村里住,本着“地荒着也是荒着,不如好好利用”的想法,从马为凤租住在这里开始,便答应让马为凤自己耕种。“我们都是在这里打工的,有这片地,平常也不用买菜了。住在这边很开心,平常大家都热心肠,这段时间,我们都互相送菜,邻居上次还给我拎十几个粽子”,马为凤忍不住笑,声音传到村路对面的人家,他们闻声出来看外面发生的动静。马为凤跟他们隔空挥了挥手,大声喊:“说你们好呢,大家都热心,大家都好!”
记者札记:
采访前,根本无法想象新村乡里有7238个常住人口。正值春耕时节,崇明区新村乡里目之所及是大片的油菜花田,青色的稻子在风中轻轻摇曳,这里安静美好得仿佛从未受过疫情的侵扰。采访之前,根本无法想象新村乡里有7238个常住人口。
采访时,从乡政府转到村里,我接触到的工作人员、村民,每一个人的语调都是平缓的、不慌不忙的。仔细观察他们的工作,我才知道这种平稳的氛围备受是基层组织自下而上的有序运转。这种有序细化到一张张清晰的表格,对居民需求的详细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收到需求、立马行动、及时反馈、总结思考、再去行动,自此形成良性循环。
在城市的一个小小角落,一群人在紧要关头的守望相助,并将这种精神外化为集体组织的有机运转,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努力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并积极向外探索自己发光发热的边界。每一幕都令我动容,也恰恰是从上到下的每个普通人坚持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信念,让我相信基层肌理的活力,新村乡是,其他乡镇也是,大家会一起手拉手度过疫情,迎来真正的春暖花开。
作者:史博臻 刘黎明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