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在战‘疫’一线,要一个月后才能回家,家里的孩子成了他们最大的牵挂。”近期,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市学联为上海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子女开展“爱心云托班”托管服务,让家长觉得“及时又暖心”。
同时,大学生志愿者们走进一个个抗“疫”家庭,成为教育的辅助者、孩子成长的参与者,也有了踏踏实实的抗“疫”参与感。
补位家庭陪伴的暂缺,志愿者们用真心换真心
刚刚结束了“爱心云托班”课程的阳阳显得有些兴奋。
他今年7岁,刚上一年级,爸爸是仁济医院的医生,正在支援世博展览中心方舱医院,妈妈则是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医生。
“今天老师教我们做了一个科学实验,”阳阳告诉记者,老师教他用纸剪一朵花,放在水里,随着花朵逐渐湿润,花瓣也会慢慢舒展开,“特别好玩”。
在上海,阳阳还有很多没见过面的“云上同学”。截至4月4日12时,全市共有1165名战疫一线人员子女报名入托。
阳阳的妈妈杨帆从事儿童发育行为研究,她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在一线防控人员队伍中,有很多人的孩子都处在刚入学的阶段,正是需要陪伴和磨合的时期。而疫情打乱了学校的节奏,也让家长们分身乏术。“大学生志愿者的‘云托班’很及时,也很暖心。”
“周末还有特殊课程,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孩子特别喜欢。”杨帆说道。
“我今天听了一会儿课,感觉您讲得挺好的,难怪佳宁每天都盼着。”最让她感动的是,大学生志愿者不仅给孩子带来了陪伴,也带来了学习的主动性。从抵触到变得主动思考,期待解答,志愿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影响力更加难能可贵。
为抗疫助力,大学生们在“云陪伴”中成长
在“云课堂”中,大学生也在经历着成长。
东华大学19级的王晟旭和21级的陈成已经完成了4次辅导课程。为了与孩子拉近距离,上第一节课,王晟旭特意为孩子播放了一段抗疫一线工作者的视频。
云托班志愿者们还根据孩子的性格、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特点,通过关爱陪伴、聊天谈心等形式,探索更多针对性、个体化、更温暖的教学服务形式,在学习之外陪伴孩子们的成长。
华东理工大学21级地理刘露燕本周最开心的事,就是和她的小朋友云端相会,最喜欢她在那头叫的那声“姐姐”。辅导对象小玥的父母都在上海参与抗疫工作,小玥和姥姥在江苏。于是,刘露燕在微信上充当大姐姐的角色。“她向我分享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有趣的事和不理解的事,我在开导她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志愿活动的又一延续,各具高校特色的“云托班”
自3月28日“爱心云托班”志愿者招募启动以来,已有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8家高校的2385名志愿者踊跃报名提供托管服务。
托管采用“云陪伴+兴趣课程+自护辅导”模式。其中,云陪伴主要提供红色教育、身心健康、成长导航、益智游戏等,高年级学生可在不违反“双减”相关规定的情况下提供课业辅导;兴趣课程教授主要提供财商教育、美育教育,包括并不限于音乐、舞蹈、书画等内容;健康自护辅导主要提供体育、劳动教育辅导,包括文体锻炼、视力保护、心理健康等内容。
此外,团市委同步与仁济医院合作,“爱心云托班”——上海方舱医院内中小学生线上陪伴服务在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上线试运行。据悉,该服务后续将在全市各方舱医院陆续推开,帮助更多中小学生家庭。
作者:占悦 陈嘉音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