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一家都是大白这件事,还是作为医护人员的妈妈最辛苦”……在沪郊朱泾镇的金山名都小区,王可祎姑娘的朋友圈从3月18日开始,就从校园场景切换成了抗疫场景:有母亲身为医护人员连轴转的点滴,有父亲穿着志愿者背心抗菜送菜的日常,还有自己一身“大白服”维护秩序的背影。
“我最想做的是替母征战!”这个出生于2001年的大三姑娘,说出了一句很有“巾帼”气概的话,据她介绍,自金山区首轮全员筛查以来,母亲就开始忙碌于全区不同街镇的采样点现场。每天5点钟起床,6点到医院集合,由大巴送至采样点,开始维持近14个小时的采样工作。
“连续作战,妈妈回到家都会先坐上一会,吃饭时,明显能观察到她拿筷子夹菜的手都是抖的。”虽然心疼,但王可祎知道,这段时间,所有医护都奔赴于抗疫一线,如果可以,她非常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妈妈总是和我说,争取在大学就入党,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是党员就先上,我也能做到”。
在母亲的影响下,王可祎报名成为了金山区青年志愿者,3月17日起前往金山区钱圩镇支援,3月18日,朱泾镇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王可祎又回社区报到,投入到自己小区的抗疫志愿服务之中。“第一天的采样现场,还是有一些小混乱的,主要是居民都是头一次做核检,对1米线的认知不强,加上大家都想早做早回去,所以间距很难保持。”为了让居民们保持应有的距离,王可祎与其他志愿者在自己包干的队伍前筑起人墙,“谁挤就给你顶回去。”王可祎笑着说。
“我们居民区有很多‘大神’,他们还为我们制定了‘作战’计划,根据头一天的实战情况进行了环节改进,第二天开始,我们根据方案推进,秩序一下子就开始变得井然有序。”除了采样点现场的秩序维护,王可祎还是11号楼的领路员,居民们的配合和支持让她觉得十分暖心,原来,金山名都小区都是高层,10层楼20户,喇叭不够用,许多领路志愿者,都是在楼下靠嗓门喊楼,看小王喊得辛苦,先下楼的大嗓门阿姨叔叔就会帮着她一起喊。真诚收获了邻里间的信任。有一天,小区保安看核酸检测的队伍不长,提前来13号喊楼,没想到,居民们都不“买账”,探出头说道,“小姑娘说了今天还来领我们去,我们听她指挥,等她到了再出动。”
3月20日,钟楼志愿者群里二度发起招募,“保供物资派送,急需志愿者加入!”一声令下,王可祎的父亲,这位家里的后勤保障员,不声不响给自己报了名,还打趣地和妻女汇报:“我呆在家看你们出出进进没有参与感,要忙一起忙”。就这样……这个社区小家里的三位“大白”,在疫情防控的不同现场,开始了各自的忙碌。
“今天采样现场还有序吗?”“送了多少物资啊爸爸”“妈妈今天是上哪各镇做采样去啦?”8点后的小家,灯光再次亮起,晚餐时间,是三份简单的挂面,和他们在防疫一线的那些“今天的故事”。
作者:殷洁如 薄小波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