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向时针指着的12点多,80多岁的王伯伯,心焦地往外来回张望,持续搜索着送餐车的踪影。一日三餐,对老人来说,真是雷打不动的生物钟。
为配合疫情防控,沪上社区食堂堂食按下“暂停键”,外送成了不少老人“一餐饭”的重要渠道。但由于许多小区处于封控期,送餐员队伍也减员不少。为此,有些爱心骑手们的工作量“翻番”,从对接3个小区,到负责9个小区;还有些本在后厨“掌勺”的工作人员,就地转岗,兼职起了送餐员。他们说,“累一些也没办法,就是为了保障老人‘刚需’,让他们的‘一餐饭’能吃好。”
“老人急,我心里更急”
凌晨4点40分,闹钟准时响起。这是43岁的朱全丰最近的起床时间,比以往整整提前了一个多小时。这其中的“时间差”,被老朱的另一个新身份挪用——“为老送餐员”。这几天,本在缘源餐饮旗下一家社区食堂后厨“掌勺”的老朱,响应公司号召,成了一名外送员。
作为“新手”的朱全丰还处于“磨合期”。每天中午,他要参与配送陆家嘴街道近300份为老餐。这里不仅有鳞次栉比的高楼,更有成片老公房,老龄化程度超33%。然而,让老朱头疼的,却是这里错综复杂的路面交通体系。不同年代的居民区犬牙交错,还有不少熟手才能摸索出的“小道”。若是“新司机”,一不小心就会迷了路,还要多耽搁几分钟。部分小区大路无法直达,只能靠小电驴“摆渡”。
从上午10点多一直到下午2点多,长达近4个小时里,老朱几乎没歇下来过,一直在“全高速”运转。凌晨4点多垫下的早饭,早已消耗殆尽。但老朱却早已顾不上自己,脚下的步子不断加快,只担忧着“老人的饭菜凉了怎么办”。
这剩下的数百份为老餐,全是“刚需”,一不小心打乱了老人的生物钟,后果不堪设想。“许多老人都是根据饭点来安排用药的,一点儿也耽误不得。”朱全丰说,“老人急,我心里更急”。
“这是今天的最后一个取餐点。”临近下午,长宁区仙霞社区长者食堂送餐员赵立翔终于送完最后一单。他为社区高龄老人送餐已有2年时间,原本街道有6位助老送餐员,但由于小区封控,部分同事无法出门送餐,“我原先负责3个大型小区,现在要对接9个小区。”送餐量倍增,赵立翔的“小电驴”只好加速又加速,“索性现在路面上车辆少,不太会堵”。
一份“为老餐”的爱心接力
由于许多小区正处于封控期间,送餐员无法“入户”。为送好这一份份刚需老人的“为老餐”,一次次爱心接力就这样开启。
28日起,朱全丰有了4名来自陆家嘴街道的青年志愿者担纲“增援”。他们组成了一支“爱心车队”,利用私家车转运一份份热乎乎的餐食。陆家嘴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小濮,就是爱心车队的其中一员。送完一大圈、跑遍31个居民区,小濮觉得,“送餐员这档活儿难度不小”。不仅要对道路熟悉,还要对社区情况了如指掌,可谓“行走的数据库”。
临时组建的爱心车队,顺利赶在下午前将一份份餐食送到老人“家门口”。但小濮觉得,这还只是第一步。“再梳理流程、再优化环节,我们希望尽量不让老人觉得跟以前有太大变化。”为交接好这数百份为老餐,陆家嘴街道内31个居民区统一成立了负责“最后500米”的爱心转运队伍。他们之中,既有社区老龄干部、“老伙伴”志愿者,也有社区工作者。
在长宁区,1680位有助餐需求的老人,也有“花式方法”一一满足。有条件的街道(镇)采取由配送专员直送至老人家中的方式,保障老人的“一餐饭”。个别封控小区则统一送至门口,由志愿者、老龄干部分别送往老人家里。
特殊时期,围绕一份“为老餐”的爱心接力还在不断接续。它或许是一张深夜加急开辟的“绿色通行证”,只为确保“爱心车队”的配送路途畅行无阻。它或许是小区餐食交接点位上的一个专门货架,也可能是一张擦拭干净的木桌,只为了让一份份爱心餐食有安全存放之处。
“即便一开始显得有些匆忙,但我们还是想一点点把细节做好,让这份为老餐注入满满爱意。”陆家嘴街道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