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鉴定人才如何练就光凭肉眼便能辨别上百种木材的技能?拓宽地铁网络的“掘进者”如何与大型机械养成默契?绒绣继承人如何以针为笔以线为彩在网格布上创造出万千气象?
这个十一假期,纪录片《上海工匠》第五季回归,聚焦一批以一技之长充实生活、贡献社会的行业领军人物,向匠人匠心致敬。
展现极致技艺背后的精神坚守
《上海工匠》第五季共分十集,涵盖了芯片制造、航天技术、深海采油、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和上海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十大领域。纪录片总导演王硕介绍,区别于之前一集40来分钟的体量,这一季《上海工匠》约20分钟一集,每集讲述一位匠人的故事。这种“中短纪录片”的形态,更有利于网络传播。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盾构施工队长宋兴宝,参与了20多项国家级和市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这一季的纪录片集中聚焦了沪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的一线领军人物,以“时代奋斗者”为主题,展现劳动者们不忘初心、传承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砥砺奋进的“匠心”和“匠魂”。纪录片中,有扎根深海30年、打破关键技术国际垄断的张鹏举;有从捕鸟人变为护鸟人、能用哨声于鸟儿对话的东滩湿地管理员金伟国;还有为风云四号气象卫星“量体裁衣”的技术大神宋华辉等。
^木材鉴定师张治宇光凭肉眼便能辨别上百种木材
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各类绝技,是《上海工匠》的一大看点。通常的木材切片鉴定,需要在实验室中对样品进行锯制,再通过软化处理。完成一次鉴定流程,有时要耗时一个月。为了提高鉴定速度,木材鉴定师张治宇专门研究出一套“徒手切片”法——不论是在家具,还是在高档木制品上,他都能在隐蔽部位找准位置徒手切片。不但能切出与切片机相同品质的切片,还能保证产品的外观和使用功能不受影响,实现无损快速检测。
“工匠精神,我觉得就是在重复新的工作里面寻找快乐。我们做任何一件工作,如果你在这个工作里面找不到快乐的话,实际上是做不好的。”木材鉴定师张治宇的一番话道出了匠心精神对生活的滋养。
在创新中展望传统技艺的传承可能
除了精益求精的理念,对工艺的继承与发展,亦是工匠精神的一重体现。泅渡历史长河而来的传统技艺,如何传下去,融入当下生活?这重当下之思,构成了《上海工匠》的深度。
纪录片中对于绒绣艺术的展现,便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源自意大利的绒绣工艺,在中国绣娘的手下,完成了从技艺到艺术的华丽转身:1943年,上海绒绣大师刘佩珍用拼线的方法解决了绒绣作品的色彩过渡问题;另一位宗师级人物高婉玉则自己动手给羊绒染色,使绒绣可选色彩从几十个扩展到上千个。正是得益于这些技法上的创新,绒绣图样从简单的平面风格升级为立体表达。然而,随着机械印秀的普及,再加上艺术绒绣人才培养的高成本,这些年,绒绣艺术像不少传统手艺一样,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如何应对这重危机,第四代高桥绒绣非遗传承人何冬梅的故事颇具启示性。
在沉下心来搞艺术创作,拓展绒绣艺术表现主题的同时,何冬梅也积极投身到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中去。几乎每周,何冬梅都会投入到公益传习班中,免费教授绒绣技巧。刚开班时,学生都是由居委会指派来的中老年人。后来通过微博微信的招募,来这里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她还与设计师跨界合作,将绒绣与服饰结合。绒绣技艺被局部镶嵌入服饰中,既解决了费时的人工成本,也成为服装的点睛之笔。
作者:张祯希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