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劳动”“ 为什么劳动是幸福的” “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念”……今天,由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主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教学观摩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在上海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老师们正以庆祝第129个国际劳动节为契机,集中教授阐释“新思想”里的“劳动观”,为各学段学生烹调出一道道“劳动教育大餐”。
今天,来自长宁区教育学院的季晓军、进才中学南校的亓大江、复兴高级中学的张尚达、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闫方洁等四位思政课教师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分别进行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授课展示。
四位教师的精彩授课,引发了在场教师的共鸣。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表示,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思政课教师是校园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力量。
国家教材委委员兼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韩震教授指出,上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贯穿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注重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价值引领巧妙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生活的温度,是上海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一项有益举措。
今天活动现场,本市六所高校示范马院与六个区教育局就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 推进“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进中小学、举办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教学论坛、开展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主题学习实践活动等方面达成协议,为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育机制搭建了新平台。
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指出,经过多年探索,上海已初步构建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框架格局,小学阶段以促进道德启蒙为重点,初中阶段以养成道德认知为重点,高中阶段以培养责任使命为重点,大学阶段以提升和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初步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教育阶段课程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德育内容教育序列,探索形成的“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经验成效在全国陆续推广。下一步,要把实施教育部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作为有力抓手,着力构建“三圈、三全、十育人”思政工作体系,并通过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自上而下由高校延伸至基础教育各学段,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覆盖大中小学。同时,重点在做优跨学段有机衔接的德育目标体系、做强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做实思政教育社会资源的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做专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四个方面下功夫,夯实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根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早在2005年,上海就制定出台了贯穿大中小各学段的“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10年,上海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实践探索。2014年,上海将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作为教育综改的重要内容,又在全国率先提出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理念。
“改革先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今天也来到了活动现场。她勉励广大思政课老师们不断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要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把“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为每个学生树立民族精神之根,铸就爱国主义之魂,引导每一位学生用辛勤的劳动、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目前,上海正在制定加强大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及配套的教育指导纲要,重点突出劳动教育时代性特征,将分学段细化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等各环节的劳动教育内涵,使劳动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作用。
此次活动系上海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出的“美好生活”系列思政课品牌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市师资培训中心、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承办。活动现场还举行了 “首批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区教育局思政课建设共建” 签约仪式。
作者:樊丽萍(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