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哪吒之魔童降世》超越《流浪地球》成中国内地票房亚军。
这几年,我一直相信中国动画片肯定会出现突破20亿的产品,这个暑期,《哪吒》证明了我的预期。
在大的生态上,我把动画片看成“奇观电影”的一部,大视效的“奇观电影”是电影市场的主力产品,占了票房产出的绝大部分,奇幻、科幻、魔幻、动作、灾难等等这些真人产品的“奇观电影”是供给不足的,而动画板块肯定会崛起,这就是一个大的生态。
另外,1980年出生的看动画长大的一代人都已经快40岁了,我们其实也完全不必担心如果有合格的非低幼动画产品是不是有足够量的成年观众的问题。
中国在这十几年里通过给好莱坞代工,自己的动画片生产,B站等等为我们积累比较好的技术和人才了,所以在大生态上,会有冲突天花板的动画产品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具体到《哪吒》这个产品上,一个类型的突破基本还是会依赖这个类型可以使用的最优质的叙事资源,动画片依赖西游、封神这种叙事资源进行突破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
更重要的是《哪吒》在哪吒的形象设定和哪吒和敖丙的人物关系开掘上是有新意的:
一改哪吒原文本的暗黑因素,父母成为一种很温暖的底色;
剧情顺着两个孤独的人的友谊展开。这个设定是非常简单有效的,对年轻观众群的代入也非常有效。
在桥段上,这部哪吒其实依赖了大量网络的青春次文化,这种东西能够有足够俗文化的趣味。
再者,太乙真人这种喜剧性的创作,有意无意的很巧妙地进行了一个经典的挪用效应,太乙真人其实在这里是猪八戒版的太乙真人。
这些大环境、个案策略和执行落实的完片执行共同产生了这次票房成绩。
《哪吒》带来的正面启发,就是依赖新一代的创意和内容生产者,深入开掘我们的已有的叙事资源,战略研发我们新的叙事资源。
封神、西游、白蛇之类,其实不是用之不竭的,所谓“经典”,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目前这些都只能在几位有效的产品数量上进行支撑,大家平静地看看几百年我们在这些沉淀上到底有多少深入人心的故事,有多少深入人心的形象就知道了,西游做电影,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为什么第三部就有些选题吃力?充分利用不等于可以无限利用。
如今的电影人有必要明确,在动画产业上要有战略定力和世界格局。动画产品的世界格局,在于要开放地引入先进生产要素,也要开放地进行叙事资源整合。
中国的动画产品比真人电影产品肯定具有更为便捷的方式真正成为全球文化产品。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动画产业在立足本土市场的同时,必须更早地进行全球化的思考。
作者:杜庆春
编辑:柳青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