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拿铁”引发的热潮,正在产生连锁反应:茅台和德芙推出联名巧克力,古井贡酒和八喜推出联名冰淇淋,飞猪平台开售三亚茅台酒店“酱香大床房”。白酒化身“料酒”,试水年轻人市场,这一次效果如何?
其实,真正出圈的白酒联名产品,只有酱香拿铁。高端白酒“茅台”和平价咖啡“瑞幸”,口感和定位上的鲜明反差,激发了年轻人的猎奇心理,19元一杯的价格,也让上班族们无需跨过“智商税”门槛,即可满足好奇心。反观酒心巧克力和酒味冰淇淋。这两种既有产品不足以吸引眼球,而较高的定价更让年轻消费者对此类“刺客”望而却步。因此,尽管白酒企业试图搭酱香拿铁的顺风车,但无论实际销量,还是讨论热度,后续营销明显没能产生趁热打铁的效果。
当然,白酒联名产品未能集体走红,品类、口感、价格,都只是表面因素,根本原因还是白酒文化和年轻人之间的隔膜未被真正打破。年轻人不是白酒的主力消费群体,白酒也不是年轻人社交时常点的饮品。说到底,年轻人不爱喝白酒。
年轻人对白酒的疏远由来已久,渴望拓宽消费群体的白酒企业也并非第一次尝试年轻化。走年轻路线的白酒品牌“江小白”、汾酒旗下的年轻人专属酒 “闹他小酒”、红星二锅头为年轻人设计的广告语......白酒企业的第一次试水,是从“懂你的心”入手,试图塑造新一代的白酒文化,将年轻人拉回酒桌。此番推出联名产品,是从“懂你的品味”入手,力求让年轻人先熟悉白酒的口感,再逐渐培养饮白酒的习惯。然而,两次尝试的整体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问题就出在“懂你”,事实上,白酒企业依然不懂,或者说不愿意懂年轻人。年轻人疏远白酒,主要源于对以白酒为核心的酒桌文化的排斥,对劝酒、拼酒等社交行为的厌恶,更深层的是对工作场合所延伸出的社交应酬的反感。如果白酒始终是工作饭局上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符号,那么酱香拿铁终究只是昙花一现,而茅台对于年轻人,也许终究只是投资标的、社交货币,而非休闲饮品。
要走进年轻人的圈子里,走进年轻人的心里,白酒企业需要放下的,远不止价格。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