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医学生跪地救人”之后,又一起紧急施救上了热搜:
陕西旬阳一名老人在电梯间内突发心梗晕倒。一女子见状将怀中婴儿放在地上,转身对老人紧急施救。然而老人最终没能抢救过来。据媒体报道,施救女子曾经是内科护士。
同样是紧急施救,结果同样不圆满。这让人不禁想到,两位医学生跪地救人的新闻曾在网络上引发“恶评”。有网友评论称,“次日男子家属把两名学生告上法庭,原因是两个女生没有行医资格证,这剧情怎么样”。这条疑似反讽的评论收获数万点赞,引发其他网友的众怒。
不论其目的是否为反讽,此类评论多少传递出极少数人对于“善行未能结出善果”的恶意。此次事件再度登上热搜,不少网友依旧耿耿于怀,对这些杂音的出现表达担忧。
其实网络舆论中的杂音不可避免。对于紧急施救未果这个客观事实,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遗憾,只有极少数“杠精”才会“追究”未果的原因。然而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不合逻辑、不通人情的言论收获数万点赞,这反映出网络社群中“杠精”的绝对人数也许并不少。再加上逝者家属对于施救者、甚至对于医护人员“反咬一口”的负面新闻偶有产生,令这股歪风有可乘之机。
杂音也许难以根除,但歪风绝不可助长。面对施救未果的事件,各方必须共同发声,堵住“杠精”的嘴,捍卫好人的声誉。首先,逝者家属澄清谣言是最有力的回应。对于家属而言,失去亲人的痛苦不言而喻,但是在亲人生命的最后时刻,有素不相识的路人出手相救,尽全力挽回生命,这本身值得感谢。同时,这也意味着逝者并非在孤独中离去,虽无亲友在身边,但是他依然带着一份关怀离开人间,这一点令人欣慰。
比如在医学生跪地施救的事件中,我们看到逝者家属第一时间表态“不明真相随便乱评论是不道德的”。家属的通情达理,就是对施救者最大的肯定,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歪曲、抹黑的。
其次,作为旁观者,媒体和网友应对好人好事予以毫无保留的赞美。紧急施救看似理所应当,却需要勇气。勇气来自医学常识。在两起紧急施救事件中,施救者都具备医学素养,接受过相关训练。所以她们挺身而出,彰显了医者的底气和担当,而这份底气和担当并非常人所有。
勇气还源自心中的大爱。在两起事件中,施救者虽然具备医学素养,但是医学生并非成熟的医者,电梯间救人的母亲也只是“曾经做过护士”。面对紧急的情况和未知的病人,她们也许能很快做好心理准备,但是对于施救的结果显然没有把握。当然,即便是专业的医生也未必能妙手回春。所以她们挺身而出,更多还是出于一腔热血,而不纠结后果地将热血付诸行动实属难能可贵。
此外,在网络热传的电梯间救人视频中,除了施救者和被救者,还有一个角色引人瞩目。当母亲把婴儿放在一边转身去救人时,躺在硬地上的婴儿明显不适应,在一旁哭闹,但是这位母亲并没有因此暂停对老人的施救。这个场面令人动容,因为当她把孩子放下时,她选择了暂时卸下母亲的身份,转而扮演医者的角色。这个“舍小家为大家”的角色转变对于多数人而言不易抉择,但是对于这位母亲来说她只花了几秒钟的思考。
也许有“杠精”会说:反正人没救活,谁上都一样。但现实是,并不是谁都敢上,也并不是谁都能上。在救治结果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前,救治行为本身弥足珍贵。因此,社会大众应毫不犹豫地点赞善行,驳斥小人之言,让“做好事,得好报”形成社会风气,从而激励更多好人挺身而出。正如这位施救的母亲所言,“娃在地上哭几下没什么,毕竟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