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全国掀起餐饮节俭的浪潮:各地政府开展专项行动,出台相关政策;餐饮企业推出“小份菜”“半份菜”,引导顾客适度点餐;广大群众响应号召,积极践行“光盘行动”。一时间,“节约粮食”成为饭店餐桌前和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
“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传颂发扬。对于国人而言,勤俭节约是理所应当的。然而在当下,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浪费粮食令人痛心,所以餐饮节俭、节约粮食的重要性格外突出。
人类生产粮食,粮食供给人类,二者之间看似存在一个闭环。然而这个闭环的成立离不开土地: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生产粮食,并通过不断开发得以存续繁衍。所以土地、粮食、人类又能构建起天然的“粮食链”。在这根链上,耕种土地的劳动人民站在起点,而消耗粮食的我们站在终点。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粮食链”能否平稳运行,根本在于土地能否稳定输出。
如何保证土地产量稳定?拓展耕地面积、加大耕地利用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为此,中央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各粮食产区加快问题治理,保持耕地健康,为稳定粮食产能奠定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夏粮再获丰收,产量达到2856亿斤,创历史新高。稻浪滚滚,农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与此同时,站在“粮食链”末端的我们也并非只能“饭来张口”。节约粮食,减少浪费,就是降低对粮食的非理性需求。需求下降,供给侧的压力缓解,土地的开发率自然降低,利用率则显著提高。土地尤其是耕地的利用率直接关系到“粮食链”的可持续性。从这个角度讲,节约粮食就是善待土地。
土地优化利用,受益的不仅是粮食的消费者,更是粮食的生产者——耕种土地的劳动人民。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所谓“宽农”,就是放宽农政,出发点是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其能够顺应农时,自然产出。节约餐桌上的一粒米、一口饭,就是知稼穑之艰难而无逸,本质上也是行“宽农”之举。
节约粮食,目的是为了人,关键也在于人。无论是政府发出号召,还是企业设计菜单,其客体都是每一位食客。而食客又恰恰是落实“光盘行动”、发扬“勤俭理念”的主体。可以说,餐饮节俭的重心在于个人。
民以食为天。我们头顶上的这片天是否晴空万里,关键在于脚下的地,以及顶天立地的人。唯有节约粮食,善待土地,方能撑起一片蓝天。
作者:孙欣祺
图:视觉中国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