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尼斯敦市抗议的市民。
一连两天,美国阿拉巴马州安尼斯敦市,当地一名泌尿科医生身穿蓝色隔离服,戴着医用面罩和手套,站在高速公路边上,向往来的车辆示意,他胸口的标语牌上写着,“病毒已经来了,但你们准备好了吗?”
这是他对当地政府的诘问。尽管因为安尼斯敦市和阿拉巴马州的强烈反对,特朗普政府称放弃了将新冠肺炎患者从德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隔离点转移到该市的计划,但关于确诊患者已经进入安尼斯敦市的谣言仍在民众间广泛流传,“黑色的直升机在夜色的掩护下,将病人偷偷送进来”,“来路不明的货车在县城行驶”。
由于公开信息不充分,大部分市民像抗议的泌尿科医生一样,对当地政府是否真能顶住联邦政府的计划疑云窦生,他们更愿意相信如今连安尼斯敦市政府也不知新冠肺炎患者是否已被转移进来。市民们自发开展防控行动,当地家居用品连锁店家得宝已经挂出“口罩售罄”的指示牌。
2月23日,阿拉巴马州拒绝配合联邦政府“征地”作为隔离点成为了这个仅拥有2.2万人口城市恐慌的开始。
“人们快疯了!”
过去一周安尼斯敦市蔓延的恐慌情绪令联邦政府卫生部官员布局能力的孱弱以及社交媒体上流言肆意滋生的问题暴露无遗,而疫情下政坛两党分化如故和不清晰的公开信息极大地削弱了民众的抗疫信心。
据《华盛顿邮报》3月1日报道,位于美国东南部阿拉巴马州卡尔霍恩县下辖的安尼斯敦市本是一座在应对不可抗威胁方面极富经验的城市。曾经数年间,这座城市一度是国家的生化武器库,曾储存有沙林毒气和芥子气;后来又成了生化武器的焚化炉,上述武器在这里被十分谨慎地销毁。
一座经历过“生化武器”的城市,为何在面对新冠病毒时,当地民众表现出了近乎“疯狂”的恐慌?
《华盛顿邮报》分析指出,在关于疫情的信息方面,当地居民缺乏权威渠道以至于搞不清楚应该相信谁。
一方面,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媒体的报道给民众一种疫情来势汹汹,而政府应对不力的印象;另一方面美国总统特朗普说媒体如CNN等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夸大其词,全美收听率最高的电台主播拉什·林博(Rush Limbaugh)也说新冠病毒不会比普通流感更糟。
而据《纽约时报》此前报道,即便是政府的公开声明也因为过于冗长而出现自相矛盾的说法,因此副总统迈克·彭斯近日率队忙于精简公文,统一对媒体发声的官员口径,以确保信息的权威性。此外,脸书等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大量关于新冠病毒来源的阴谋论,分散了民众对病毒以及疫情本身认知上的注意力。
庞杂模糊的信息令公众摸不着头脑,而未知使得市民对当地政府产生了信任危机,从而引发恐慌。
在高速公路边上抗议的泌尿科医生说,“我觉得没有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人们快疯了!”安尼斯敦市的一名商人在当地为疏解民众恐慌情绪召开的应急新闻发布会和会议上,呼吁当地官员在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方面加大力度。
美国联邦政府选中的安尼斯敦市隔离点。
隔离宿舍的电灯开关画在墙上
与此同时,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以下简称HHS)不周全的转移计划令当地政府对联邦政府产生了“信任危机”。
按照HHS原先的计划,从“钻石公主”号邮轮撤离,核酸检测呈阳性的美国公民将被转移安置到安尼斯敦市一处已于1999年关闭的军事军地。
该基地有一处联邦应急管理局的设施,即几栋位于高高黑色栅栏后的砖砌宿舍楼。据当地官员的说法,HHS官员在与他们商讨时,甚至已定下28号楼作为首批转移至安尼斯敦市病人的隔离点。他们表示,一支联邦政府的医护小组将对病人进行医治看护,而美国军方将负责警戒确保病人不离开隔离场所。
但随着讨论深入,卡尔霍恩县应急管理局局长迈克尔·巴顿(Michael Barton)越发觉得HHS的计划漏洞颇多。他发现HHS对这处设施根本不了解。
巴顿说,以往这几栋宿舍楼确实是作为全国应急场所提供点存在,但如果作为隔离中心,这个地方根本没有应对传染病的能力。仅有的几间隔离病房是摆设,只有道具式的设备,连电灯开关都是画在墙上的。
同时,地方医疗中心负责人路易·巴斯说,联邦政府官员从来没有就应对新冠病毒的问题,跟市医院协调过。然而HHS官员在22日的声明中说,如果隔离点的病人病情危急,他们将被送往定点医院进行治疗。“我们对此毫不知情。”巴斯说,医院里有8间负压隔离病房,但重症病人应该被送往医疗条件更好,规模更大的机构,比如90英里(约144公里)开外的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医院。
《华盛顿邮报》指出,HHS也非毫无章法,他们在上月发布转移计划后敲定了一份与当地救护车服务合作的合同,彼时,合作细节比如如何处理病人的衣服和食物方面尚未落实。
随后,计划搁浅。
舆论分析指出,安尼斯敦市民经历的恐慌和“危机”折射了其他被选中作为隔离点城市的镜像,这极大地考验着特朗普政府的全盘统筹能力。
正如当地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主席格伦·雷(Glen Ray)所说,新冠病毒也不会只感染民主党,“现在没有时间谈党争,这也不是特朗普一个人的事,美国应该携手应对。”
作者:苏展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施薇
图片来源《华盛顿邮报》,侵删。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