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剧场演出票房的收入是8亿元人民币,但是在2014年英国伦敦就已经达到了60亿元人民币,美国百老汇110亿元人民币。民进市委秘书长何少华说,如果说对标国际一流,作为定位亚洲演艺之都的上海,无论是文化影响力,还是对经济的拉动能力都存在一定差距。 上海专业剧场的演出市场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社会孵化和衍生效应。
何少华表示,上海的原创舞台剧缺少能够作为城市名片标志性的精品。作为红色文化发源地、海派文化的独特代表和时代精神标杆象征,上海缺乏与其地位相称的标志性原创舞台剧的精品力作,尤其是缺少具有孵化力、吸引力的、可以长演不衰的原创舞台剧。“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原创的内容不足,二是补贴机制缺乏灵活性。”
何少华提了四点建议:第一,精准政策引导,对创作和制作顶层上应有相应的规划和引导,演出机构要摒弃短期利益,精心打磨作品。
二,要改革补贴机制,改剧目立项补贴为票务和剧目补贴双轨制。上海本土原创并不缺乏好苗子,比如上海歌剧院的《春江花月夜》等,但上海的立项补贴政策使得剧作打磨和整体推广都缺少打造精品的机制支撑。
第三,引导创作、制作、演出机构同向发力,挖掘旧作和新作并行,每一个剧团可以反复打磨1-2个标志性精品,作为我们上海文化品牌的城市名片,通过整体包装和系统推广,打造一个以标志性舞台剧为龙头、诸多精彩剧目为支撑,最终可以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业态。
第四,把剧院群的发展与推广纳入到区域的发展规划,特别是要融入到旅游线路设定,把上海标志性舞台剧精品作为上海旅游产品来加以重点推广,全面助推购物、餐饮、住宿等业态的发展,把上海文化品牌打造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记者:童薇菁
责任编辑:孙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