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在新一轮全球高端装备制造话语权的争夺战中,如何重振“上海制造”雄风?笔者仅从“守住底线”、与生产性服务业整合,以及产业生态和产业链等三个方面,提一些建议。
“制造业占比以25%为底线”对上海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一定规模本身就是其延续和发展的条件。上海是有这个基础的。上海在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领域,近年来陆续建成一些大项目,推动并提升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未来一段时间,上海仍具有综合优势,引进和安排先进制造业的大项目。作为增量的先进制造业,很大一部分将来自于“独角兽”企业。正在陆续产生的一批新技术创业项目,将对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增长起到支撑作用。不过,上海制造业,包括先进制造业的增加值率都还偏低。因此,需要分行业研究提高增加值率的途径。
从国际看,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已达到70%,像这样的制造业占比仍有25%的大都市,服务业增加值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应在55%—60%。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加大服务业开放,引进生产性服务业跨国公司,进而全面提高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从整合、延伸产业链的角度,通过并购和战略联盟等方式,将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进而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质量。
从全国看,深圳经济的最大潜在优势,就是它有着数量较大的新创公司。新创公司的“扎堆”现象,以及相对较高的成功率,与产业生态的各种“链”有较高质量息息相关。例如,在深圳,诸如机器人、无人机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从研发、样品到量产,形成了堪称世界一流的配套链。所以,上海要遵循现代产业生态发育和产业链成长的要求,着力克服“短板”,如创投资本的数量和活跃度,系统培育和发展现代产业生态和产业链。惟其如此,才能提高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
上海临港产业区,已集聚起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诸多创新前沿产业。未来,充分利用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龙头地位和作用,在更大范围培育产业生态和打造产业链,为先进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上海制造”好戏还在后头。
作者:陈宪(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嘉华教授,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范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