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宁区的上海兰卫医学检验所,灯火通明的核酸实验室让白天和黑夜的界限变得模糊,因为时间是关键点——为了便于市民常态化出行,从采样到出具报告需控制在6小时,这里24小时昼夜不停运转已是常态,每天最多完成18万管的检测量。
拧盖、加样、再拧盖,别小看这些动作,面对海量的样本,即使戴着两层手套,手上起泡也是常有的事。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兰卫核酸检测应急小组12小时轮班,在最高35℃、最低0℃以下的复杂环境中完成一系列操作。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是“扫雷人”,也是疫情防控的“幕后英雄”。
“我来,我行!”时常在实验室内响起;“快、准、狠”一气呵成,是团队永恒的追求。
“总要有人负重前行,我们清楚肩上责任”
新冠病毒的核酸被包裹在蛋白质内部,检测时需破坏外部蛋白结构,以“捉”到内部的RNA。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闪失。
在实验室一区,应急小组成员杨丹丹每天都要根据待检样本量,配置好核酸检测必备的试剂。在物资紧缺的防疫最吃劲时期,每一份试剂都需全手工配制——手拿排枪吸取试剂放置到专用孔洞中,这个操作看似简单,却容不得半点差池,而且每天平均要配置5万管标本量。
“我们区域的成员都是年轻人,手腕和腰部却贴满膏药,有人还得了腱鞘炎。”反反复复的试剂调配,杨丹丹和伙伴们经常一干就是一整天,防护服内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脸上也被N95口罩勒出了深深压痕。
检测量的激增,也曾让应急小组应接不暇。鞠鹏程是经验最丰富的成员之一,面对的是平时10多倍的工作量,他每天绞尽脑汁统筹人员安排,寻求在巨大样本量和有限人力资源之间的平衡,保证检测结果及时上传。
“我深知核酸检测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每一个检测结果都牵动着一名市民的心。”那些天,鞠鹏程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单日最高处理样本量达2.7万余份,“总要有人负重前行,保证检验报告高质量准时完成,我们都清楚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应急小组成员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进行着标本接收、核酸提取扩增再到结果分析……实验室里都是“嘀嘀嗒嗒”的加样声音。
面对复杂的流程,鞠鹏程也有了新思考:能否用数字化提高检测效率?经研发,团队从原来手抄CT值原始记录变为自动传输相关数据,以及成员轮转更加科学化,检测报告出具时间从12至24小时缩减到6小时,为疫情防控争取到宝贵时间。
“别看大多是女孩子,战斗力特别强”
除了参与本市核酸检测任务,兰卫核酸检测应急小组还支援了国内其他十几个城市。
“每一次都是周末接到通知,最多一天就要集结出发,气膜方舱实验室也同时发到当地。”钱倩几乎参与了每一次的支援。
今年是钱倩来到兰卫的第十个年头。身兼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和团委书记的她,主要从事统筹和外联工作。比如,根据不同的检测要求统筹物流、耗材、标本对接流程等,并在每轮筛查结束后上报核酸检测结果。疫情形势复杂多变,每天的筛查量、筛查人群不断变化,统筹工作事无巨细,钱倩有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可无论在哪,她从未退却,“是考验,更是成长,是我青春中最难忘的一个个瞬间”。
此外,钱倩还要做好团队成员的生活保障和心理疏导,大家都称她为“钱妈妈”。钱倩对队员的表现特别自豪:“这是一支铁打的队伍,别看大多是女孩子,战斗力特别强。”
舍小家为大家,是所有队员的选择。“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保持全天候、多批量、超常规、高质量的核酸检测工作状态。”钱倩说,“要跟病毒赛跑,更应争分夺秒。”很多队员由于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家庭,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内心虽有愧疚,但队员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核酸检测应急小组的任务也有了新变化。健康管理室主任张杨芳承接所有采样员的培训与采样亭质量管理工作,检验科实验室副主任吴琼将视线继续紧盯感染防控。
“不让病毒在实验室有任何‘生根发芽’的机会。”吴琼不仅为实验室内部的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还琢磨着如何进一步提升检测质量,为核酸检测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团队小传:
上海兰卫医学检验所股份有限公司核酸检测应急小组由112人组成。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这支女性占比超85%的队伍,为上海乃至全国提供核酸检测服务。仅在上海,就协助全市10多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数千家企业,每天完成超10万管的核酸检测量。兰卫医学检验所先后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上海市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作者:祝越
摄影:张伊辰、受访者供图
编辑:陆益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