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临汾路街道的李阿婆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独居的她“玩不转”时兴的智能电子产品,打车出门只能通过传统的“扬招”方式苦等许久。现在,家中的IPTV升级了“电视出行”功能,她仅需在家打开电视按几下遥控器,即可呼叫出租车。
原来,通过走访了解到独居老人的心声后,临汾路街道最近开启了“数字新社区”建设。率先牵手上海电信IPTV在部分居民家中试点的 “电视出行”服务,便是“数字新社区”战略建设落地的第一个服务新体验。现已开始组织老人到样本间体验这项服务,如果老人愿意,就能上门安装。今天(15日),临汾路街道与上海信投、天翼数字生活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北区电信局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各方将紧扣“为了人”这个根本目标,把生活数字化转型与居民体验紧密结合,为居民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体提供更具温情的社区服务,把临汾社区建设成为更加宜居的人民家园。
数字便民“不打烊”,构筑社区服务新空间
“社区的服务和活动很丰富,但是晚上不开门”——这是“上班族”反映最多的问题。为此,临汾路街道自去年以来,打造了“临小二”线上服务平台,各类社区服务都可以通过平台预约,内容包括约服务、约空间、约走访、物业报修等10多项便民服务。
在临汾路375弄试点小区,居民活动室24小时开放。无论多晚,居民前往居委会门口的“临小二”系统,只需按指引操作,便可预约活动场所,到时间自行按密码打开活动室即可。以往居民前往活动室都需要先找到居委会工作人员为其开门;智能化后,享受到了“全自助”“全时段”服务,居民对“临小二”赞不绝口。
根据居民需求,街道还在星城花苑小区率先打造了沪上第一个社区不打烊服务区——“数字小屋”,约15平方米的空间里,添置了“一网通办”自助机、AI“一分钟诊所”、水电煤缴费一体机、网上图书馆以及共享打印机,面向居民24小时开放。
“共享打印机太实用了!以前家里小朋友时常需要打印作业,大晚上的到处找打印店。现在不出小区就能随时打印,真是太方便了!”居民李先生颇有感触。
社区食堂开在哪儿?鲜活民生数据来“判断”
在临汾路街道,现有3家社区食堂。“是否需要再开新食堂?在哪里新开?”等问题一直列在街道领导的议事日程上。
“数字驾驶舱”来“判断”!通过把居民的需求和已有资源在电子地图上“撒点”,直观呈现公共资源覆盖范围。在智能推荐算法支持下,街道很快找到了社区食堂辐射“盲区”,目前第四社区食堂已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周边的居民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希望早日开张,在家门口吃上可口健康的社区食堂饭菜。
为啥“数字驾驶舱”如此“聪明”?原来,街道以“社区云”数据为基础,连同机关、居委13个业务应用系统中涉及到的居民、房屋、法人、事件数据,统一沉淀在“民情日志”社区治理主题数据库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拥有超过1000万条数据且实时更新的“数字有机体”,在“数字驾驶舱”算法工具的支撑下,街道充分释放大数据蕴含的数字红利,把数据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
线上联动线下,居委会活动室也来了“新客”。在市民政局试点的“心愿码”小程序助力下,街道临汾路380弄、375弄等多个居委会引进了乒乓球发球机器人和“魔镜”智能锻炼设备,让前来锻炼的居民充分体验到了高科技带来的魅力和乐趣。380弄居委会1楼还搭建了“健康小屋”,居民只需站在机器上,双手握住把手,几秒钟后,身高、体重、体脂、骨龄等各项身体指标一目了然,机器还会根据检测结果给出锻炼和养生建议,帮助居民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
智能机器人,化身老人日常生活“小助手
在阳曲路391弄小区,记者看到了全市首个“家庭养老院”样板间。在这儿,通过智能化手段,老人们能够直观地体验到机构、社区、家庭三方联动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家庭养老院”样板间全面链接静安区正在试点的“家庭养老床位”项目资源,配置了烟感、气感、水浸感应、一键呼叫SOS等“智能七件套”,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感应器报警后助老平台立即呼叫老人紧急联系人、社区、民警等,帮助老人得到及时的救助,确保老人居家安全。
临汾的“家庭养老院”样板间还为各类养老科技企业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案的“试验场”。比如天翼数字生活在街道样板间内展出了一款“养老数字伙伴”智能机器人,将化身老人日常生活的“小助手”:能够提供定时提醒功能,上传各类体检数据。这台机器人还配有液晶显示屏,机器人可以与老人进行简单交流,还能通过“视频电话”让老人与子女保持情感沟通。
据了解,临汾路街道还将在明年着力打造“五新”数字社区标杆示范点,围绕新基建、新空间、新形态、新模式、新体验,构建家庭、小区、社区相互交融的生活数字化转型模式,让每一位临汾居民都能够更好的融入数字生活、乐享数字生活,真切体味到宜居宜业临汾的美好。
作者:顾一琼 王宛艺
图片:叶辰亮 王宛艺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