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宝山区启动吴淞创新城国际方案征集,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规划理念,高起点打造城市副中心形象。宝山区委书记陈杰透露,该区正展开调研,深入思考入围方案的设计理念,系统谋划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规划,全面部署下一步工作计划,力争将吴淞创新城打造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和城市更新的示范区、国际创新创意产业功能的集聚区。
扩大高校“朋友圈”,打造“热带雨林”创新生态
吴淞创新城是上海北部城市副中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一个城市就是一个生命体,在打造吴淞创新城这个生命体时,尤其要注重各类资源的融会贯通,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策源力。
调研中,一方面,宝山区强调引进主体的多元性,既要引入大企业,又不能忽视小企业;既要吸引创新创业类企业,又不能忽略科技金融服务类企业。唯有多元的资源要素在吴淞创新城融合,形成“热带雨林”的生态条件,才能助力企业从“种子”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
近年来,宝山区注重扩大高校“朋友圈”,汇聚创新资源要素。不久前,复旦大学8个重大创新项目入驻吴淞创新城,推动科创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对标海外优秀科创生态的打造,借由宝山复旦科创中心的启用,宝山区进一步解锁大学、企业、地方的组合发展模式。“走进一幢楼宇,既有创业团队,也有办公空间,甚至还有高校社团”,这样的创新复合业态未来将成为宝山区的科创标签。由此,三方合作真正走深走实,迸发出更大协调效应、更强创新活力。
另一方面,在强调空间布局和功能的多元复合的同时,还要形成科技、文化、生态的有机融合。规划未来城市建设时,除体现硬实力,更要注重软实力,文化的浸润能让区域发展更有生命力、更有温度。
率先落子吴淞创新城的项目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它给老工业基地注入文化的元素,对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具有极大作用。
“以人为本”,回归小尺度宜人街区
吴淞工业区外部交通便利,调研数据显示,区域内汇聚了已建成的3号线、建设中的18号线和规划中的19号线共14个轨交站点,未来轨交站六百米覆盖率达到65%,已接近中心城区的水平。未来还将打造两座横跨蕰藻浜的大桥,助力吴淞地区交通品质的提升和区域整体环境面貌的改善。
交通规划既要注重外部交通衔接,又要满足老百姓15分钟生活圈的生活需求。
在吴淞创新城的前期规划中,宝山区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回归尺度宜人的小街区,构建层次丰富、结构立体的慢行交通系统,实现公共交通和个人出行的有机协同。通过提高路网密度、提升交通复合功能,丰富吴淞创新城的“毛细血管”,增加小街区道路的可达性和可步行性,促进绿色交通、低碳环保。
交通规划看似是路和路、楼和楼之间的连接,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交流。人们交往的时候,如果不需要等很多红绿灯,不需要过很多马路,很容易就能见到对方,那么他们沟通的意愿会大幅度提升。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宝山区彰显人文关怀,在节奏愈快的城市生活中提升慢行交通的品质,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人与人、人与地块的互动。
打造兼具“面子、里子”的海绵城市
环境优先,生态先行,对首发地块的开发和吴淞创新城整体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市政府批复同意的《吴淞创新城建设规划》,吴淞创新城生态绿地空间占比不小于25%。
调研中,宝山区规划打造560公顷的中央钢铁公园,强化吴淞创新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工业遗存进行保护改造,强化中央钢铁公园保存历史文脉记忆的功能。中央公园北面是上大美院,通过活化利用以前的生产空间,改造建设文创基地,把更多的生活和休闲空间留给市民、留给学生。
宝山区地处长江下游区域,每年都可能会受到台风、雨季的影响。在城市未来发展当中,要把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走在前面,始终把海绵城市理念贯穿始终,形成系统效应。既不浪费资源,又要兼顾景观性,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打造绿色低碳转型样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现代宜居美丽城市。
作为全市面积最大的成片转型地区,吴淞创新城是上海中心城区为数不多的“大衣料子”,只有充分思考、长远布局、精心“裁剪”,才能气度不凡。
目前,吴淞创新城国际方案征集已完成,接下来要有往前看的意识,站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的长远角度来考虑吴淞创新城的打造,朝着建设“产业耦合、环境融合、功能复合、空间叠合、机制整合”的开放式、多功能、生态化、智慧型创新城区的目标奋勇迈进,为建设功能突出、要素活跃、人才汇聚、产业高端的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树立新的标杆。
作者:宝山区委书记陈杰
整理:王嘉旖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