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农今天一大早就赶往虹桥品汇,约了一品生活平台的客商沟通12月的艺术品沙龙活动,临出门前,还收到另一个客户的微信留言,“两把铁壶我要了,千万不要(卖)给别人”。
“这些展品看起来不用回日本了。”见到记者时,李建农的心情很好。他是第四届进博会参展商“一般社团法人日中科学技术文化中心”(下称“机构”)的首席代表,进博会结束后,机构带来的58套(件)日本艺术品并没有原路返回,而是依托虹桥商务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下简称“虹桥B保”)的“展转保”“展转销”功能留在了上海,大幅提高了成交率。这也是本届进博会闭幕后首次实现艺术品“展转保”的展品。
“大虹桥”一站式搞定艺术品“展转保”
李建农说,得知艺术品“展转保”“展转销”的新政,还源自一次偶然的聊天。
原来,该机构去年9月签约落地虹桥海外贸易中心,11月正式搬入“大虹桥”,但彼时已经赶不上第三届进博会了,因此,李建农当时所有的关注点,都在于拿到第四届进博会的一席展位以及筹措最新的展品,“我们机构是为所在国的中小企业服务的,一共组织了来自12家日本企业、18位手工艺匠人的107件作品参展,其中大部分是艺术品。”
第四届进博会前夕,虹桥品汇的负责人上门拜访该机构,闲聊中得知展品皆为艺术品,立刻补了一句,“今年海关刚刚推出新政,这些艺术品可以在‘虹桥B保’享受‘展转保’,放在对面的虹桥品汇二期A栋展销。”
这句话让李建农眼前一亮。当时,日本第一批展品已通过ATA单证册的形式启程前往上海,包括日本陶艺师土渕善亚贵的仿“曜变天目”茶碗等25件艺术品。而稍晚一步来沪的艺术品则在启程前最后一刻拿到了“展转保”的申请,包括一批手工艺器皿、铸件等。
这两批展品的展后路径截然不同。仿“曜变天目”茶碗在进博会上被买家订购,但只能“往返跑”——先将展品运回日本,再从日本出口到中国,缴纳关税和增值税后,才能交到中国买家手中。而后续申请“展转保”的展品,在进博会结束后被送往几公里外的“虹桥B保”里,等到上海会展中心海关和莘庄海关批复申请后,再运至一墙之隔的虹桥品汇二期A栋展示,整个“展转保”的运输距离不超过10公里,时间周期不超过7天,而如果有客户下单,也只需2天即可完成交易手续并提货,在“大虹桥”一站式搞定。
正因为有对比,李建农对新政的感受度更为强烈,“我们机构的上海办公室就在旁边,我是看着虹桥品汇二期A栋建起来的,没想到一投运就用上了!”
“好的政策能无声打动展商”
依托“虹桥B保”的“展转保”的政策,这批来自日本的艺术品得以“留”在虹桥品汇,并以保税展示展销或者跨境电商模式将“展品变商品”。李建农说“这很重要”,因为艺术品不同于标品,很多客商不会在展会期间立刻下单,在展期外多延长一点时间,交易的成功率会大幅提升。
记者一早来到虹桥品汇时,李建农正在和一品生活平台负责人张田浩商量12月的沙龙活动。“我们平台的客户对日本艺术品很有兴趣,催促我要多拍一点实物照片,得益于‘展转保’政策,还有些人自己来现场看产品。”张田浩说,很多客户都已经有购买意向了,准备通过沙龙对接购买。
李建农透露,日本匠人大都希望这些展品在春节前运回日本,因此机构正抓紧两个月的“展转保”时间对接更多买家,目前定向参观、沙龙等活动已经排满,客商来自进博会期间接洽的中欧商学院、高校EMBA、白酒厂商以及长三角各旅游部门等,“我有信心,这58套(件)展品不用再回日本了。”
据悉,自第二届进博会以来,虹桥品汇已连续3年依托保税物流中心的通路创新服务进博会,实现了海关总署“保转展”“展转保”“展转跨”等各种便利化措施的常态应用。莘庄海关物流监控课副科长王怀介绍,此前上海已走通首票“展转保”商品,货品多集中在食品、日用品等标准展品。今年,上海再次往前跨了一步,走通了首票“展转保”艺术品,且“展转保”的品类、规模都较以往有显著增长,第四届进博会至今,转入“虹桥B保”的货物已达8000余件,总货值超过30万美元。
上海虹桥国际进口商品展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菁告诉记者,包括瑞典植物保健品厂商Plantamed AB、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等境外企业都是虹桥品汇在进博会中对接的展商,“好的政策能无声打动展商,他们会自发来接洽,走进来、留下来,这正是进博会的溢出效应。”
作者:徐晶卉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