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第一位被获准入院的老人家属
3月26日,在中福会养老院宣布“封院”后的第60天,91岁的刘惠林终于不用再隔着养老院大门远远看着女儿。在知晓养老院开放家属探视后,刘惠林女儿第一时间预约登记,还一大早专程从市区赶来,成了第一位被获准入院的老人家属。
在宽敞的多功能厅里,刘老兴奋地拉着女儿的手,跟她诉说这段日子以来发生的种种。从一点点拼接起的手工作品到用心用情描绘的“武汉加油”系列画作,谈起这些的时候,老人眼里闪着光。
图为老人们在“封院”期间的手工作品
近日,随着上海疫情响应等级从一级调整为二级,沪上各大养老机构的服务管理也有所变化。根据市民政局不久前发布的最新版工作规范,原先“五个暂停”中,除暂停不必要人员入院不做调整外,其余“四个暂停”均有所变化。其中,老人们最为关心的“暂停家属探望”这一规定调整为“限时、限人、限线路、限区域可以探望”。
一遍遍询问护理员,“女儿何时来?”
自市民政局发布最新版规范到中福会养老院宣布开放老人家属探望,中间相隔仅1天的时间。从规划动线、启动预约到发布通知,林林总总的繁杂事项都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全部完成。高效率工作的背后,正是养老院工作人员们的那份“同理心”。中福会养老院副院长徐蕴深知,院里的老人们都等不及了,哪怕是早一天都好。近两个月都不曾与儿女相见,这对院里大多数老人而言都是从未有过的事。
图为“武汉加油”系列画作
上午9点不到,96岁的范濂源老人就焦急地等待着,一遍遍地询问护理员女儿何时来。一旁的护理员也耐心地不断安抚范老,“等你女儿过来了,我们会马上把你送过去的。”
虽然养老院恢复家属探望,但依旧要严格遵守“限时、限人、限线路、限区域”的规定。中福会养老院规定,亲属探望只能在综合大楼区域,坚决不能踏足老人们的生活区域。此外,亲属们还需提前预约,并确保每次探望时间不超过1小时。
上午10点,范老终于见到了许久未见的女儿。在女儿到来之前,范老也会与她时常通话。不过,上了年岁的人,身体各项器官也变得不如从前灵敏。对听力不佳的范老来说,电话沟通的效果显然不如直接见面更理想。听听女儿的声音、聊聊最近的变化,范老嘴边的笑容就没停下来过。
“加餐”渐渐恢复,爱心包裹准时送达
“老人就像小孩”,这是不少护理员的一句口头禅。虽然养老院的一日三餐菜色丰富、营养搭配合理,但依旧架不住一些老人们有吃“加餐”的习惯。
根据市民政局发布的最新版工作规范,老人们的“加餐”也将渐渐恢复。原先的“暂停家属送餐”如今更改为“家属送餐由工作人员在院外领取并经消毒后转交老年人,餐具使用便于消毒的玻璃器皿或可拆卸外包装”。
姚韵琴老人在知晓女儿终于可以来探望自己的消息后,顺便叫她也带来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苏打饼干”。“正好吃点心的时候吃吃,” 姚阿姨用一口软糯好听的本地话说道。
图为老人家属带来老人心心念念的食物
过去60天,养老院采取“封闭式管理”,老人无法外出、家属不能进门,但老人们的“爱心包裹”却从未停过。除转交老人子女寄送过来的物品之外,养老院还专门与周边定点超市合作,贴心地为老人们提供每周一次的“代购”服务。老人们只需将填写好的购物清单交至各楼层护理台即可。
恢复兴趣小组活动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封院”的日子里,老人们不仅与外界切断了直接联系,就连院内的集体活动也纷纷按下“暂停键”。
养老院里年纪最大的叶衍元老人刚刚在今年春节过完他的103岁生日。“封院”的日子里,往常总爱戴着助行器跑上跑下的叶老十分自觉地将自己的活动区域圈定在所居住的楼层。
图为老人展示她的手工作品
为了让老人们的生活更充实,社工部工作人员们特意为他们安排上了手工闯关游戏。每天,养老院都会向老人们发放不同的手工作业,从立体迷宫到涂色卡,难度逐步升级。只有顺利完成前一道关卡,完成并交上“作业”的老人,才可以领取下一关卡的任务。遇到任务进行得不顺利时,老人们还可以叫上社工部的工作人员到房间内协助自己。
“封院”60天后,养老院综合楼一楼大堂的桌面上被老人们的手工作品摆得满满当当。色彩绚丽的手工作品、绘画作品为养老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活力。
社工部负责人邵文桦告诉记者,下周起,他们将考虑在确保参与人数不超过20人的前提下,逐步恢复老人们的兴趣小组活动,包括头脑风暴、科学实验等。
熟悉的生活正在渐渐回归,老人们从这段从未体验过的“封院时光”里品出了更多寻常日子的幸福感。比如,一次子女的“加餐”、一份用心用情的手工作业。
作者:王嘉旖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